2023早搏射頻消融手術全過程 心臟早搏頻發的危害
過早搏動簡稱早搏。是指異位起搏點發出的過早沖動引起的心臟搏動,為最常見的心律失常。可發生在竇性或異位性(如心房顫動)心律的基礎上。可偶發或頻發,可以不規則或規則地在每一個或每數個正常搏動后發生,形成二聯律或聯律性過早搏動。按起源部位可分為竇性、房性、房室交接處性和室性四種。其中以室性早搏最常見,其次是房性,結性較少見。早搏亦可見于奎尼丁、普魯卡因酰胺、洋地黃或銻劑中毒;血鉀過低;心臟手術或心導管檢查時對心臟的機械刺激等。那么心臟早搏一定要手術嗎?
早搏患者是否需要手術取決于許多因素,如早搏的類型、早搏的次數等。從早搏的類型來看,房性早搏的危害小于室性早搏。如果這兩種情況偶爾發生且發生頻率較低,則無需手術。只要患者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就能達到減少早搏的目的。如果患者有頻繁的房性或室性早搏,在二十四小時內超過一萬次,則有射頻消融的跡象。當然,對于室性早搏患者,如果患者有前庭現象,或早搏誘發室性心動過速和室顫,應積極進行手術治療。
心臟過早搏動,也稱為髓外收縮或髓前收縮,是指心臟過早搏動。早搏可以是規則性的,也可以是不規則的,主要是在正常的搏動中。根據心跳信號來源的不同,可分為竇性早搏、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在各種類型中,室性早搏最常見,其次是房性早搏。早搏患者可能沒有任何明顯的臨床癥狀,有些可能出現暫時性心悸或心悸。如果早搏的頻率更高,則會導致頭暈、全身無力、精神抑郁等臨床癥狀。心臟早搏不容忽視。長時間的早搏可能發展成心律失常,危害心臟健康。患者平時應注意休息,最好定期到醫院檢查。
大部分心臟早搏不需要手術治療。由于早搏在臨床上非常常見,大多數早搏發生在沒有器質性心臟病的正常人身上,即良性早搏。在這種情況下,通過生活方式的調整,包括更多地休息,不抽煙和不喝酒,保持足夠的睡眠和調整你的情緒,早搏可以自行消失。即使是頻繁的早搏也可以通過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來改善或控制。因此,大多數早搏不需要心臟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