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小孩積食了怎么辦 幼兒有食積停滯怎么辦
?為什么小兒時期易生疳積呢?這是由于嬰幼兒時期臟腑嬌嫩,機體的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完善,而生長發育迅速,對水谷精微的需要量大。因此,產生了生理上的“脾常不足”。而很多家長生怕孩子吃不飽,就像填鴨一樣喂哺飲食尚不能自節的嬰幼兒。俗話說:“乳貴有時,食貴有節”,絕不是吃的越多就能長的越好。孰不知,哺食過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會損傷脾胃之氣,耗傷氣血津液,就會出現消化功能紊亂,產生病理上的脾胃虛損而發生疳積之證。
一、中醫藥治療
治療應用消乳消食,導滯和中之法。
方藥可用砂仁3g,神曲10g,生麥芽10g,陳皮6g,萊菔子6g,白術6g,茯苓6g等藥物治療。
中成藥可用化食丸、消乳丸等。
二、治療小兒疳積的常用推拿按摩穴位及手法
推八卦2分鐘,清胃2分鐘,清補脾2分鐘,清補大腸2分鐘,揉中脘1分鐘,捏脊一次,分腹陰陽半分鐘,揉巨闕2分鐘,揉足三里1分鐘。
三、小兒疳積推拿按摩隨證配穴
1、傷食
表現:精神煩躁,夜間不能安睡,納呆,腹脹,腹痛拒按,或嘔吐食物殘渣,或大便腥臭,小便混濁或伴發熱,苔厚膩,脈滑數。
治法:消食導滯,和中健脾。
推拿配穴;揉板門2分鐘,清大腸2分鐘,推下七節骨1分鐘,推下承山1分鐘,嘔吐者配天柱骨和逆揉巨闕2分鐘。
2、積滯傷脾
表現:精神不振,煩躁不安,面色萎黃,乳食不進或食后即餓,毛發干枯結穗,形體消瘦,頭大頸細,腹部膨脹(蛤蟆腹),脂肪消失,青筋暴露,苔膩舌質淡,脈濡細。
治法:益氣健脾,兼以消積。
推拿配穴:退六腑2分鐘,摩腹1分鐘,逆揉天樞1分鐘,刮四縫1分鐘,分腹陰陽1分鐘。
3、氣血兩虛
表現:精神萎靡,睡眠露睛(睡眠時兩眼不能閉合),食欲不振,或便秘或便不消化食物,面色魷白沒有光澤,形體干瘦如柴,四肢不溫,哭聲無力,舌質淡少苔,脈虛無力。
治法:益氣養血、健脾和胃。
推拿配穴:補腎2分鐘,補脾3分鐘,推上三關1分鐘,揉三陰交2分鐘。
附:捏脊法
醫者用兩手拇指從大椎穴旁開1.5寸,自上而下按壓丙遍。然后以兩手食指背面橫壓長強穴部位,拇指指端與食指合作捏起皮膚,交替向上,捏至大椎穴為一遍,連續捏六遍。到第三、四遍時,在腰椎部和胸椎部用隱力把肌肉拉起向左右上方提,每次捏兩下,向上提一下,捏完第六遍后,
另以兩拇指從命門分向腎俞穴壓按一次。這樣連續捏6天為一療程,一日2次。
針刺四縫穴:用毫針快刺不留針,刺破后用手擠出黃水或淡血水,一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