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顱內腦動脈瘤破裂 做顱內CTA沒發現腦動脈瘤
顱內腦動脈瘤是一種高危疾病,很多人得了這種病,都會變得小心翼翼,因為它隨時有可能會危及人的生命。我們在治療顱內腦動脈瘤的時候,必須正確的認識到底什么是腦動脈瘤,這樣治療起來才不至于方向錯誤。
顱內(主要指腦)動脈管壁的局部異常擴張、膨出,常呈囊狀。瘤體常很小,故一般不引起神經系統定位體征。本病以中老年多見,本病高峰年齡是40~60歲。女性發病率略高于男性。本病的主要危險在于動脈瘤破裂所致的蛛網膜下腔出血。約50%的病人死于首次的蛛網膜下腔出血,25%死于10年內的第二次出血。半數以上的蛛網膜下腔出血系動脈瘤破裂所致。
動脈瘤的發生率約為0.5~1%。因顱內動脈瘤反復出血的發生率與死亡率都很高,故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病人應進行全腦血管造影,以便及早發現動脈瘤并積極予以外科處理。
1、病因:可分五類。先天性動脈瘤亦稱囊狀動脈瘤,占80~90%;其他四類(細菌性動脈瘤、外傷性動脈瘤、動脈硬化性動脈瘤和夾層性動脈瘤)均少見。先天性動脈瘤的發展有三個主要因素:動脈壁發育缺陷;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這三個因素在不同年齡組的病人起著不同的作用,在兒童期以前發育缺陷起主要作用,在中年人三個因素都起作用,而到老年則動脈硬化和高血壓起主要作用。
2、解剖分布:顱內動脈瘤好發于腦底大動脈環(威利期氏動脈環)的動脈分叉或分支處。主要位于前半環的頸內動脈系統(占87~97%),位于后半環的椎-基底動脈系統者只占 5.5%。勁內動脈瘤指從入顱腔到分為大腦前、中動脈分叉部這一段頸內動脈上發生的動脈瘤,占所有顱內動脈瘤的41.3%。大腦前動脈瘤約占所有顱內動脈瘤的1/3。前交通動脈區的動脈瘤最多見,占28%,單就此一部位來講,居顱內各部動脈瘤之首。大腦中動脈瘤約占所有顱內動脈瘤的1/5。椎-基底動脈系統動脈瘤較少見。綜上可見,顱內動脈瘤似乎好發于某些特殊部位,即前交通動脈部、頸內動脈-后交通動脈部、大腦中動脈的分叉部和基底動脈分叉部,這四個部位的動脈瘤約占所有動脈瘤的70%。
3、病理:先天性動脈瘤呈囊狀,亦稱囊狀動脈瘤。為圓形或橢圓形的袋狀膨出,有的呈分葉狀,有的形態不規則。直徑2mm~12cm,83%的動脈瘤最大直徑在1cm以下。大于 2.5cm者稱為巨大動脈瘤。動脈瘤遠側最突出的部分稱為頂(或底),與載瘤動脈相連的狹窄部稱為勁(或基部或瘤蒂),在頂與頸之間的囊狀部分稱為體部或腰部(見圖單個囊狀動脈瘤模式)。一般動脈瘤囊大者,其頸部也較粗,反之亦然。
以上就是對腦動脈瘤的一些介紹。相信大家看了這些介紹,對于如何治療腦動脈瘤會有更加清晰地認識。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必須將那些我們有可能遇到的導致腦動脈瘤的因素給提前避免了,這樣才有可能提前預防腦動脈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