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息肉怎么治療 直腸息肉的圖片
為了有效的預防疾病的發生我們就得要了解疾病的發病原因。目前來說,直腸息肉是發病率相對來說比較高的,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導致了疾病的發生呢?接下來就讓我對該疾病的發病原因做一下詳細的介紹。
1、機械損傷和大便刺激:大便中粗渣和異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腸黏膜損傷或長期刺激腸黏膜上皮,使得處于平衡狀態的腸黏膜受到破壞,或者是細胞的產生增加,或者是腸黏膜上皮凋亡減慢,或兩者兼而有之,最終可形成腸息肉狀突起。息肉的蒂實際上主要為腸的蠕動使凸起的息肉上下移動,牽拉形成的過多黏膜。
2、飲食因素:飲食因素與直腸息肉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關系,尤其是細菌與膽酸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礎。
膳食中脂肪類成分超過40%是形成結、直腸息肉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攝入不超過膳食的15%,結、直腸息肉的發病率較低。高脂肪膳食能增加結、直腸中的膽酸。研究表明,大便中總膽酸和膽酸的萬分變化可能與結、直腸息肉的體積和上皮組織轉化的嚴重程度相關。此外,高纖維飲食,結、直腸息肉的發病率較低。
3、炎性刺激:直腸黏膜的長期慢性炎癥,如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痢疾、腸結核、非特異性直腸炎、晚期血吸蟲性腸炎等,可以引起腸黏膜上的息肉狀肉芽腫。因為直腸長期炎癥,潰瘍面的中央還存有水腫充血的黏膜區,周圍潰瘍愈合后形成瘢痕,逐漸收縮,使殘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呈息肉狀;或潰瘍而肉芽組織增生凸起,而后鄰近黏膜生長,將其覆蓋形成息肉,這種病理變化多見于炎性息肉。
4、基因突變和遺傳因素:目前國內外的研究情況表明,腺瘤性息肉的形成與基因突變和遺傳因素有密切關系。例如,腸腺瘤性息肉基因(APC)是一種抑癌基因,基因突變會引起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變和結腸、直腸癌變。
(1)直腸脫垂 一般息肉較大或數量較多時,由于重力的關系牽拉腸粘膜,使其逐漸與肌層分離而向下脫垂。病人排便動作牽拉及腸蠕動刺激,可使蒂基周圍的粘膜層松弛,并發直腸脫垂。
(2)惡性病變 許多單發性息肉患者,初期不重視,后面發展為多發性息肉,極大的增加了惡性病變的幾率。
(3)可能引起大便困難 肛門息肉較大或數量較多時,會使肛管內空間擁擠,同時也會使肛門口變得狹窄,不利于糞便的通過和排泄,出現大便困難的情況。
(4)息肉反復發作 只要炎癥不除,息肉就會反復發作,因此術后3~5年一定要做腸鏡檢查,以盡早發現病變,避免發生惡化。
上述原因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引發直腸息肉,特別是家中有這個疾病的遺傳史的人一定要格外的引起重視哦,為了避免疾病的產生最好定期的去醫院檢查一下身體,這樣子才能幫助我們有效的預防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