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癌名詞解釋考試 宮頸原位癌定義
子宮頸原位癌(cervical carcinoma in situ,CCIS)首先由Broder于1953年提出,1967年Richart[1]認為子宮頸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子宮頸原位癌同屬一種上皮變化譜, 有連續關系,是子宮頸浸潤癌的癌前病變,統稱為宮頸上皮內瘤變(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
病理特點
當前關于子宮頸原位癌的病理特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多數學者認為基底膜的完整與否并不是鑒別浸潤癌與原位癌的可靠指標,因為增值的基底膜細胞和炎細胞均可破壞基底膜,在良性的上皮腳周圍,基底膜可以消失,而在浸潤癌的邊緣可以見到完整的基底膜。
在浸潤病灶周圍的間質纖維組織顯得疏松,纖維收縮斷裂和間質的基質改變,由于基質的改變,在HE染色的切片上有一定程度的嗜堿性,間質中有不等量的原形細胞浸潤;而在子宮頸原位癌中,病灶周圍雖然可可有明顯的炎細胞反應,但是無間質的改變。除了間質改變以外,腫瘤細胞的形態和排列亦有參考價值。
原因
人群、地域相關因素
和子宮頸浸潤癌的發病因素類似,子宮頸原位癌和CIN的發病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特點,全球范圍內,發病率低的是歐洲,發展中國家的發病率較高。
患者的發病年齡和子宮頸浸潤癌有著不同的分布,子宮頸原位癌的發病年齡高峰為30~34歲,較宮頸浸潤癌的發病早20年或20多年,這種年齡分布特點反映了子宮頸原位癌患者接觸發病因素以后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進展才能夠發展成為宮頸浸潤癌。
HPV感染
當前關于HPV感染和宮頸癌的關系已經取得一致認同,即高危型HPV感染能夠導致子宮頸原位癌的發生,因此HPV感染和宮頸原位癌的發生密切相關。HPV大約有20種類型和腫瘤的發生相關。
HPV感染以后,經過感染潛伏期、亞臨床期才發展成為感染臨床期。HPV感染潛伏期是及其不穩定的時期,平均潛伏期為1-8個月。在最初感染的幾年內,多數婦女的癥狀會轉歸、清除。當有嚴重的細胞調節免疫性損傷時,則會促使HPV大量復制,接著在表層和中層細胞核里逐漸出現大量的病毒DNA,因此會增加個體產生新的或者重復性損傷的可能性。
行為因素
(1) 性行為: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證實,性生活過早、多個性伴侶、性混亂等因素使子宮頸原位癌的危險性增高。
(2) 口服避孕藥:關于口服避孕藥與宮頸病變的關系曾經有爭議,部分學者認為可能是口服避孕藥減少避孕工具的使用,人為增加了HPV傳染的機會,因而相應增加宮頸病變的機會。
(3) 多孕多產:多孕多產影響婦女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延遲機體對HPV感染的免疫應答,進一步影響HPV持續感染或宮頸病變的進展。另外一個機制與機體的損傷后修復有關,多孕多產增加了宮頸損傷的幾率,在機體修復的過程中,增加修復錯誤的機會,導致宮頸病變。
(4) 吸煙:吸煙作為HPV感染的協同因素可以增加子宮頸癌的患病風險,在吸煙者的宮頸黏液中可以檢測到尼古丁和煙草中的其他致癌成分,直接增加致癌的機會;另外部分學者認為吸煙者思想開放,持續感染HPV的機會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