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糜爛和宮頸癌的區別 宮頸糜爛會癌變成宮頸癌嗎
很多人認為宮頸糜爛就是宮頸癌,這種理解是完全錯誤的,宮頸糜爛只是宮頸部位的炎癥反應而已,而宮頸癌卻是基因改變,下面就跟大家具體描述下宮頸糜爛和宮頸癌的區別。
B超顯示的“糜爛”是宮頸的正常生理變化
做婦科B超,在宮頸部位拍出彩色照片,可以看到許多紅色,似乎是“觸目驚心”的糜爛,不少婦女會感覺自己要生癌癥了,趕緊問醫生要不要開刀。一些小型醫療機構的醫生聲稱這種情況是腫瘤的前期,最好動手術。
但實際情況是什么呢?西方學者已廢棄宮頸糜爛這一術語,而稱其為“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并認為不是病理改變,而是宮頸生理變化之一,是由于女性成年后,經過性生活、生小孩或者人工流產等之后出現的變化。
那么這種“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對女性身體會有影響嗎?專家認為:如果沒有出現出血、分泌物增多等癥狀者就沒影響,不需治療。
如果此時女性還有其他的婦科炎癥,有非經期出血等,可以對癥給予藥物或物理治療。
宮頸癌是一種叫HPV病毒引起的
目前,在女性腫瘤中,乳腺癌排第一位,宮頸癌就是第二位,在我國每年有2萬多名婦女死于宮頸癌。
宮頸癌跟宮頸糜爛無關,也不是因為宮頸息肉,那么宮頸癌及其癌前病變究竟是怎么產生的呢?怎么才能盡早預防呢?
很多癌癥我們都不清楚是怎么來的,但是很幸運,對于宮頸癌已經研究得非常清楚了:跟HPV有關!99%以上的宮頸癌都可檢測到高危HPV病毒,也就是說,宮頸癌患者HPV檢測基本為陽性。
HPV陰性者幾乎不會發生宮頸癌,可以放心,但并不是說HPV陽性的人都會得宮頸癌。只有高危HPV持續感染,再加上吸煙、口服避孕藥、多孕、免疫功能損害以及遺傳易感性等綜合因素,才可能會發生宮頸癌。
大多女性生殖道HPV感染后,可以借助自身的免疫功能,自動清除這種病毒。
預防病毒感染,首先是潔身自好,注意性行為的安全。
雖然HPV病毒離開人體之后不能長期生存,但仍有性生活以外的其他途徑,導致間接感染。
其實宮頸癌在中國的患者中數量是極少的,但是宮頸糜爛的患者比列卻相當的高,所以小編建議大家如果出現宮頸異樣時一定要先考慮宮頸糜爛的癥狀,不要給自己增加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