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海綿狀血管瘤早出晚歸 肝內海綿狀血管瘤什么意思
(一)發病原因
肝海綿狀血管瘤的確切發病原因不明,有以下幾種學說。
1.發育異常學說 目前普遍認為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由于血管發育異常,引起腫瘤樣增生而形成血管瘤。有些在出生時即存在,或在出生后不久即能看到,亦說明為先天發育異常。
2.其他學說 毛細血管組織感染后變形,導致毛細血管擴張;肝組織局部壞死后血管擴張形成空泡狀,其周圍血管充血、擴張;肝內區域性血循環停滯,致使血管形成海綿狀擴張;肝內出血后,血腫機化、血管再通后形成血管擴張。
(二)發病機制
肝海綿狀血管瘤以血管擴張形式呈膨脹性生長,并非是以新生血管增生為主的惡性增大。內分泌因素的改變對血管瘤的生長有一定影響。妊娠期或口服雌激素會使血管瘤迅速增大而出現癥狀。
肝海綿狀血管瘤大小不一,小至針頭樣,大的可重達10余kg。肉眼觀為紫紅色或藍紫色,可呈不規則分葉狀,界限清晰,有不規則的纖維性包膜,質地柔軟,表面光滑,有彈性感及壓縮充盈現象,亦可因纖維化而堅硬。多數血管瘤常可見到退行性病理變化,如包膜纖維性硬化、陳舊性血栓機化、玻璃樣變伴有膠原增加甚至鈣化。海綿狀血管瘤一般位于肝包膜下,也可深居于肝實質內,此時肝表面可呈凹陷或隆起,與周圍肝實質分界明顯。肝海綿狀血管瘤可合并肝囊腫和肝腺瘤,很少與肝硬化同時存在。目前為止,文獻資料未見肝海綿狀血管瘤惡變的報道。
肝血管瘤切面為網眼狀,依據其纖維組織多少,可分為以下4型。
海綿狀血管瘤:最常見。一般所謂的肝血管瘤就是指海綿狀血管瘤。切面呈蜂窩狀,內充滿血液。光鏡下可見大小不等的囊狀血竇,血竇壁內襯覆一層內皮細胞,血竇內常充滿紅細胞,有時有血栓形成,血竇之間為纖維組織所分隔,偶見有被壓縮的細胞索,大的纖維分隔內有血管和小膽管,纖維分隔和管腔可發生鈣化或靜脈石形成。瘤體周圍常有一層纖維包膜與正常肝組織分界。
硬化性血管瘤:血管腔塌陷或閉合,間隔纖維組織極豐富,血管瘤呈退行性改變。
血管內皮細胞瘤:血管內皮細胞增生活躍,易惡變,常與血管內皮細胞肉瘤相混淆。
毛細血管瘤:少見。其特點為血管腔狹窄,間隔纖維組織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