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治慢性結腸炎最佳藥中成藥 治療慢性結腸炎的中成藥
慢性結腸炎是結腸發生炎癥性改變及功能紊亂的一組慢性腸道疾病,是一種較常見的消化道疾病,慢性結腸炎根據病因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過敏性結腸炎、腸道功能紊亂性結腸炎、結核性結腸炎、阿米巴性結腸炎等,臨床所稱慢性結腸炎通常指潰瘍性結腸炎。
慢性結腸炎臨床主要表現有:腹瀉,腹痛,腹脹,在遇冷、進油膩之物或遇情緒波動、或勞累后大便次數增加;肛門下墜,腸鳴,大便帶黏液或膿血,便次增多或便秘,或大便干稀交替出現等;全身癥狀表現有:面色不華,精神不振,少氣懶言,四肢乏力,喜溫怕冷;病情嚴重者可并發腸道出血、腸穿孔、腸狹窄等病癥甚至癌變。本病病程纏綿、反復發作,短則數月長則數年。
慢性結腸炎可由急性腸炎遷延或反復發作而來,導致腸道粘膜充血、水腫、分泌增加、糜爛、潰瘍、逐漸加重;其病因可能為微生物感染,亦可為過敏、變態反應等原因所致,而遺傳因素可能在慢性結腸炎發病中發揮主要作用。長期過度疲勞、情緒激動、過度精神緊張,營養不良等都可成為慢性腸炎的誘因。
西藥治療慢性結腸炎以復方谷氨酰胺、氨基水楊酸類藥物、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及生物免疫制劑為主,西藥治療見效快,但存在停藥后容易復發,不良反應大的缺點。慢性結腸炎屬中醫學中“泄瀉”、“腸風”、“臟毒”、“痢疾”、“滯下”等范疇。主要成因有:脾胃虛弱、濕熱內蘊、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等。本病中醫臨床主要分為脾胃虛弱、濕熱內蘊、脾腎陽虛、肝郁脾虛、陰血虧虛、氣滯血瘀等證型,治療以補益脾胃、溫補脾腎、疏肝健脾、益氣養血、清熱解毒、散寒祛濕、澀腸止瀉、去腐斂瘡、止血生肌、理氣止痛等為常法。臨床治療應標本兼顧、權衡虛實、輕重有別、緩急隨變。以下逸仙藥師介紹十種用于慢性結腸炎的中成藥,以供大家參考。
1、固本益腸片:由黨參、炒白術、補骨脂、麩炒山藥、黃芪、炮姜、酒當歸、炒白芍、醋延胡索、煨木香、地榆炭、煨赤石酯、兒茶、炙甘草組成。健脾溫腎、澀腸止瀉。用于脾腎陽虛所致的泄瀉,癥見腹痛綿綿、大便清稀或有黏液及黏液血便、食少腹脹、腰酸乏力、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虛;慢性腸炎見上述證侯者。濕熱下痢者不宜。
2、補脾益腸丸:外層由黃芪、黨參、砂仁、白芍、當歸、白術、肉桂組成;內層由醋延胡索、荔枝核、炮姜、炙甘草、防風、木香、鹽補骨脂、煅赤石脂組成。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澀腸止瀉。用于脾虛泄瀉癥,臨床表現為腹瀉腹痛、腹脹、腸鳴。
9、固腸止瀉丸:由烏梅、黃連、干姜、木香、罌粟殼、延胡索組成。調和肝脾,澀腸止痛。用于肝脾不和,瀉痢腹痛,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見上述癥候者。
4、腸胃寧片:由黨參、白術、黃茂、赤石脂、姜炭、木香、砂仁、 補骨脂、葛根、防風、白芍、延胡索、當歸、兒茶、 罌粟殼、炙甘草組成。健脾益腎,溫中止痛,澀腸止瀉。用于脾腎陽虛所致的泄瀉,癥見大便不調、五更泄瀉、時帶黏液,伴腹脹腹痛、胃脘不舒、小腹墜脹;慢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腸功能紊亂見上述證候者
5、腸炎寧片:由地錦草、金毛耳草、樟樹根、香薷、楓香樹葉組成。清熱利濕,行氣。用于大腸濕熱所致的泄瀉,癥見大便泄瀉、腹痛腹脹;急慢性胃腸炎、腹瀉,小兒消化不良見上述證候者。
6、參苓白術丸:由人參、茯苓、白術、山藥、白扁豆、蓮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組成,有健睥胃、益氣功效。用于脾胃虛弱、體倦乏力,食少便溏。參苓白術除了健脾益氣外,還有利水消腫作用,并側重于和胃養胃。參苓白術散勁小,以補脾氣為主,藥性平和,治療脾虛濕盛證。對于泄瀉兼有大便不通暢,肛門有下墜感者忌服。
7、四神片:由肉豆蔻(制)、吳茱萸、補骨脂、五味子、干姜、大棗(去核)組成。助腎散寒,止瀉消脹。用于腎虛受寒,腸鳴肚脹,五更溏瀉,食物不化,久瀉不止,面黃體弱。
8、小建中顆粒:由白芍、大棗、桂枝、灸甘草、生姜組成。溫中補虛,緩急止痛。用于脾胃虛寒,脘腹疼痛,喜溫喜按,嘈雜吞酸,食少心 悸及腹瀉與便秘交替癥狀的慢性結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脾胃濕熱者不宜。
9、復方仙鶴草腸炎膠囊:由仙鶴草、黃連、木香、蟬蛻、石菖蒲、桔梗組成。清熱燥濕,健脾止瀉的功效。用于脾虛濕熱內蘊所致泄瀉急迫,瀉而爽,或大便溏瀉,食少倦怠,腹脹腹痛;急、慢性腸炎見上述征候者。
10、猴頭菇提取物顆粒: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結腸炎以及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