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局灶性節段性腎小球硬化怎樣確診 局灶性節段性腎小球硬化是什么
本病多發生在兒童及青少年,男性稍多于女性。少數患者發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或過敏反應。臨床首發癥狀最多見的是腎病綜合征,約2/3的患者有大量蛋白尿和嚴重水腫,尿蛋白量可在1~30g/d,約50%以上的病人有血尿,鏡下血尿多見,偶見肉眼血尿。成人中30%~50%患者有輕度持續性高血壓或表現為慢性腎炎綜合征,患者24h尿蛋白10g/d),并易發生腎功能不全。有報道60%細胞型FSGS患者血肌酐>2mg/dl,而典型FSGS僅有10%患者血肌酐升高。塌陷型FSGS也有比較明顯的蛋白尿,常>10g/d,且腎功能不全比其他類型更加嚴重,而高血壓則相對較少。該型起病急,進展快,通常起病后1~2年便進入終末期腎衰竭(ESRF)。
兒童患者臨床表現與成人相似,多以腎病綜合征為主,而高血壓和腎功能不全的發生比例較成人低。多數(40%~60%)FSGS呈慢性進行性進展,最終導致腎衰竭,少數患者(10%~15%)病情進展較快,較早出現腎衰竭。
本病的診斷臨床上并沒有可靠的指標,在FSGS的診斷中應依靠腎活檢并注意排除各種可能的繼發性因素,如HIV感染、吸毒等。仔細詢問病史、體檢和實驗室檢查有助于鑒別診斷。例如,表現為腎病綜合征或單純性蛋白尿患者伴有近端腎小管功能損害;持續性腎病綜合征伴有高血壓、鏡下血尿、非選擇性蛋白尿;對激素不敏感的患者,應懷疑FSGS。腎活檢檢查有助于診斷,典型的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FSGS)的特征為局灶損害,影響少數腎小球(局灶)及腎小球的局部(節段)。起始于近髓質的腎小球受累,輕者僅累及數個毛細血管襻區,重者波及大部分腎小球,病變呈均勻一致的無細胞或細胞極少的透明變性物質(襻內泡沫細胞、透明滴),嚴重者見球囊粘連,臟層上皮細胞增生形成“帽樣”結構,甚至出現“臍部”病變。另一種為局灶性全腎小球硬化。受累腎單位的腎小管上皮細胞常萎縮,周圍基質見細胞浸潤,纖維化。電鏡下顯示大部分腎小球或全部腎小球足突融合,上皮細胞及其足突與基底膜脫離,內皮細胞和系膜處有電子致密物沉積。免疫熒光檢查在硬化區見IgM及C3呈不規則、團狀、結節狀沉積。無病變的腎小球呈陰性或彌漫IgM、C3沉積,IgA、IgG少見。本病易誤診為微小病變腎病,故需結合臨床表現、腎組織學所見、對激素治療的反應以及有無自發緩解或藥物誘導緩解等全面考慮。有助于FSGS與MCD的鑒別診斷。腎小球局灶節段性硬化除了可見于FSGS之外,還可見于多種腎臟疾病的慢性發展過程,如梗阻性腎病、反流性腎病、AIDS病人及二醋嗎啡成癮者;甚至可見于過度肥胖者。因此,要綜合分析作出正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