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生兒吃飽了還吃怎么回事 新生兒吃飽了還要吃怎么回事
很多媽媽擔心自己的母乳不夠寶寶吃。其實,大部分媽媽的母乳都能滿足寶寶的需要。那么,我們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母乳夠不夠呢?可以通過下面的幾個標準來判斷一下。
體重的增加。媽媽的體重是非常關鍵的指標。新生兒在開始的五天里體重減輕7%以內都是正常的,但他的體重應該在10天時恢復出生時的體重。此外,還要看寶寶的體重是否按照正常規律增長。
月齡 體重參數
0~3個月的寶寶 每周體重增加量應該在150g以上
3~6個月的寶寶 平均每周增加105g
6個月以上的寶寶 每月增長不足500g,可能說明你的母乳不能滿足寶寶的需要
濕尿布數量。每天要尿濕6~8次。吃足奶的寶寶到出生后第四天就會一天尿濕4~6片紙尿褲(6~8片布尿布)。可以在紙尿褲上倒兩大勺(約30毫升)水感受一下紙尿褲的分量。寶寶1個月以后,尿布會更濕,每次的尿量能浸透尿布,大約4~6湯勺的量。
尿液顏色。小便的顏色呈淡黃色或無色。從寶寶尿液顏色可以知道他有沒有吃到足夠的奶水,并從中獲得充足的水分。淺色或無色的尿液表明寶寶水分充足;深色、蘋果汁一樣顏色的尿液(出生四天后)則表明寶寶攝入水分不足。
排便次數和糞便類型。拉出來的夠多,就說明吃進去的夠多。一個月以內的寶寶經常有黃綠色大便,有的寶寶甚至每次吃完奶都會大便。頭幾天新生兒的糞便逐漸從最初黑色、黏稠的胎糞(黑色的類似焦油的物質)轉變為綠色,然后變為棕色,最終變為芥末醬一樣褐黃色的“奶糞”,黏稠度像軟干酪。糞便能透露出母乳的質量信息,即寶寶有沒有吃到能夠促進他茁壯成長的含脂肪較多的后奶。如果到第六天,糞便不是黃色的,而且尿布也相對干燥,這預示寶寶乳汁喝得不夠。寶寶如果能夠吃到濃稠的后奶,大便就開始變得較黃,第一~四周,獲得足夠后奶的寶寶每天至少要排3~6次大便。1~2個月后,寶寶的消化道趨于完善,排便次數會減少,通常每天應該有1~3次黃色、軟的、糊狀大便。只是寶寶增重正常,大便次數較多,都是正常現象。許多母乳喂養的寶寶在吃奶時或者一吃完奶就開始拉屎。這意味著你得在一天內換10次尿布,而如果寶寶攢了3天再一次性回報你一個大的,也屬正常。
如果寶寶糞便一直顏色發暗、量少或排便次數少,可能是因為吃奶不足。吃奶量不夠包含奶量不足和熱量不足兩方面要求。有的寶寶雖然吃了足夠的奶,水分充足,但吃奶持續時間不長,或吃奶方式不對,吃不到含有高質量、高熱量的后奶。這種情況下,寶寶排尿正常,也獲得了充足的水分,口腔黏膜濕潤,但增重不夠,同時皮膚松弛,寶寶表現出沒有得到滿足的樣子。
寶寶身體的其他情況。寶寶除了長胖了,身體及頭圍加長,顯得精靈活潑。寶寶看起來很健康,氣色好,肌膚緊繃。寶寶的嘴巴應該很濕潤,皮膚也應該很有彈性。囟門——寶寶頭頂上幾塊頭骨完全長閉合前所留的縫隙區域——應該是平的而不是凹進去的。凹進去表示寶寶缺水。
寶寶的吃奶表現和精神狀況。如果寶寶不吃奶時,精神狀態很好,感覺很滿足、很快樂。寶寶在吃奶時,可以聽到“咕嚕、咕嚕”的吞咽聲,甚至有時能夠看到他耳朵會隨著吸允的動作跟著動。寶寶的吃奶次數很密集,通常一個半小時到三個小時一次,平均每天吃8~12次。吃奶后顯示得很滿足,精神狀態也很好,那說明他吃的不錯。2個月以內的寶寶,在兩次哺乳之間能安靜而滿足地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