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消化道出血診斷怎么下 怎么判斷下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現象在大部分情況下是由于消化道疾病本身導致的,只有極少的情況下是因為其他疾病繼發導致的,我們可以通過患者大便的顏色來簡單的對消化道出血位置進行判斷,一般情況下下消化道出血相比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便血的顏色更為鮮紅。
當然,下消化道的確診還需借助以下檢查:
(一)胃管吸引
如抽出的胃液內無血液而又有膽汁,則可肯定出血來自下消化道。
(二)硬管乙狀結腸鏡檢查
可直接窺視直腸和乙狀結腸病變,Hunt統計55%結腸癌和4.7~9.7%腺瘤性息肉可由硬管乙狀結腸鏡檢查發現。
(三)纖維結腸鏡檢查
內窺鏡檢查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腸道出血的診斷,具有直視的優點,并能在檢查過程中作活檢及小息肉摘除等治療,也可發現輕微的炎性病變和淺表潰瘍。在急性出血期間仍可進行該項檢查,但在嚴重出血伴休克病例宜稍推遲待病情穩定后再進行。內窺鏡檢查發生假陽性的機會要比雙對比造影的少得多。上海醫科大學華山醫院放射科曾對115例便血病例進行內窺鏡、結腸雙對比造影與手術和病理檢查的比較,內窺鏡和雙對比造影總的診斷符合率分別為93.9%和86.1%,但對結腸腫瘤和息肉的診斷符合率分別為94.9%和93.2%,結腸雙對比檢查漏診的病例大多數為淺表的粘膜和粘膜下病變,說明內窺鏡檢對淺表的炎癥病變的診斷要優于雙對比造影。但內窺鏡檢查不能完全取代鋇灌腸檢查,特別是結腸雙對比檢查,因為內窺鏡檢也有其受限的方面,如結腸鏡有時不能完全抵達回盲部,觀察時也存有盲區,在腫瘤、炎癥引起腸道狹窄的情況下致使結腸鏡不能通過,本組115例中有9例因之造成腸鏡檢查不完全或失敗,占7.8%;國外文獻報道腸鏡不能抵達回盲部可達20%左右。因此,內窺鏡檢查和雙對比造影檢查可互為補充。
(四)鋇灌腸和結腸雙對比造影
鋇灌腸不能顯示結腸內微小病灶,如在注入鋇劑后,自肛管通過氣囊注氣1,000ml左右,在透視下觀察腸曲擴張滿意后即可拔除肛管,讓病人作數次360°翻轉,使結腸形成良好的雙對比顯影,采用分段攝片的方法,包括直腸側位、乙狀結腸仰臥、俯臥及斜位片,一般攝片10~15張,除能顯示病變輪廓外,還能觀察結腸的功能改變,后者是內窺鏡檢無法觀察到的。
(五)選擇性血管造影
近年來已廣泛應用于消化道出血的檢查。1963年Nusbaum在犬實驗中證實:腸道出血速度達0.5ml/min時通過選擇性腸系膜動脈或腹腔動脈造影可以顯示造影劑外溢現象,1989年上海醫科大學華山醫院放射科在22條家犬實驗中,表明來自動脈的出血待其速率達1ml min時才能見到造影劑的外溢現象;在27例下消化道出血病人,24例選擇性血管造影見有異常發現,其中15例顯示出血部位造影劑外溢,9例顯示異常血管改變,余3例為假陰性,診斷符合率達88.9%。但選擇性血管造影須通過股動脈插管的操作,屬于損傷性檢查,是其缺點。
對于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診斷,應先作纖維結腸鏡檢查,鋇灌腸和結腸雙對比檢查僅適用于出血已停止的病例。但在急性大量出血的情況下,特別是在腸腔內大量積血時,內窺鏡檢查常受到一定限制,且腸鏡也難到達小腸,無法檢出小腸的出血病變。放射性核素顯像雖對顯示腸道出血的敏感性很高,但其特異性太差,其顯示的出血部位常不確定,故實用價值不大。
凡鋇灌腸、雙對比造影以及內窺鏡檢查未能找出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時,尤其是急性大量腸道出血以及腸道血管畸形、血管發育不良等病例,選擇性動脈造影有其指征,且在某些病例還可進行介入放射學治療。
下消化道出血以腸道疾病為誘因為常見,對于急性的下消化道出血往往會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所以當出現下消化道出血的癥狀時,應該選擇及時就醫,盡早確診引發下消化道的真正原因,及早進行針對性的治療,防治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