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品行障礙主要有幾類臨床表現 品行障礙的癥狀和治療方法
主要是反社會性行為,指一些不符合道德規范及社會準則的行為。表現多次在家中或在外面偷竊貴重物品或大量錢財;勒索或搶劫他人錢財或入室搶劫;強迫與他人發生性關系或猥褻行為;對他人進行軀體虐待(如捆綁、刀割、針刺、燒燙等);持兇器故意傷害他人;故意縱火;經常說謊、逃學,擅自離家出走或逃跑;不顧父母的禁令,常夜不歸宿;參與社會上不良團伙,一起干壞事,故意破壞他人財物或公共財物。
1.攻擊他人或動物 傷害、毆打、威脅、恐嚇他人;虐待小動物或比他(她)小的兒童或殘疾兒童;使用刀、槍、棍棒、石塊等硬物或器械造成他人軀體的傷害,男孩多表現為軀體性攻擊,女孩多表現為言語性攻擊,如咒罵、侮辱等;搶劫錢財,年少時表現為搶劫、敲詐同學,年齡大些后或幾個人一伙共同搶劫路人、武裝搶劫等;男性在不良因素的影響下可向女性發生性攻擊,強迫他人與自己發生性行為。女性可因與異性發生性關系而獲益以滿足自己的私欲,甚至走上賣淫的道路。
2.對立違抗性行為 指對成人,特別是家長所采取的明顯的不服從、違抗或挑釁行為,表現為經常說謊(不是為了逃避懲罰);易暴怒、好發脾氣,常怨恨他人,懷恨在心或存心報復;常拒絕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規定,長期嚴重地不服從;常因自己的過失或不當行為而責怪他人;常與人爭吵,常與父母或老師對抗;經常故意干擾別人;常違反集體紀律,不接受批評。
3.故意破壞財物 故意破壞他人物品或公共財物,以毀壞他人物品、破壞他人物品、在公共場所或名勝風景區胡涂亂畫、使有價值的物品失去價值、放火等方式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
4.偷竊、欺詐 多表現為先拿家長的錢或物,開始時數量較小,當所偷錢財不能滿足自己消費時則會去偷同學、偷路人、偷商店。有時為得到家長的錢,可以編出謊話進行欺騙。
5.違犯社會準則 經常說謊以騙取好處(物質上或精神上),或者是為了逃避責任(懲罰、責備);逃學,由于厭惡學習或學習成績差,患兒對家長講是去上學,對老師講則是因為家中有事,而在校外游蕩、打電子游戲、玩耍;夜出不歸,經常在外過夜,雖經家長勸說仍然不能改正,嚴重者可四處流浪、乞討街頭。男孩很容易被壞人利用,女孩容易被引誘,甚至被拐賣。
以上行為出現在18歲以下,會明顯影響到患兒的社會交往、學習。10歲以前出現的品行障礙稱為兒童期發作型,多數表現為單獨行動,因此又稱為非社會化型、非團伙型。10歲以后出現的品行障礙稱為少年期發作型,如果為結伙行動,稱為社會化型、團伙型。
如果以上所述品行問題較嚴重,從性質上和嚴重程度上足以達到違犯法律的時候,就構成了青少年犯罪,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6.伴隨的其他問題 Szatmari等(1989)調查發現,4~11歲的男童中純品行障礙占2.6%,純ADHD占5.1%,3.7%的兒童兩者都存在;女童中純品行障礙占1.0%,純ADHD占2.2%,1.2%的兒童兩者都存在。42%的ADHD患兒有品行障礙,56%~59%的品行障礙患兒同時有ADHD。16%~33%的品行障礙患兒存在抑郁癥,62%患兒可同時有焦慮障礙。
品行障礙患兒可存在認知障礙、智力問題,表現在解決問題、完成社會活動、適應社會方面的能力不足。
7.合并問題 常合并多動癥、情緒抑郁或焦慮、情緒不穩定或易激惹,也可伴有發育障礙,如語言表達和接受能力差、閱讀困難、運動不協調、智商偏低等。
品行障礙患者一般以自我為中心,好指責或支配別人,故意招人注意,為自己的錯誤辯護,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
只要根據兒童行為紊亂的特點,品行障礙的診斷并不困難。若患者同時具有反社會性行為、攻擊性行為和對立違抗性行為的臨床表現,持續半年以上,并且嚴重影響了同伴、師生、親子關系或學業,可診斷為反社會性品行障礙。若患者在10歲以下,僅表現有對立違抗性行為,而沒有反社會性行為和攻擊性行為,則診斷為對立違抗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