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kk44u"><menu id="kk44u"></menu>
  • <menu id="kk44u"></menu>
    <xmp id="kk44u"><optgroup id="kk44u"></optgroup>
  • <nav id="kk44u"><code id="kk44u"></code></nav>

    嬰兒發育性髖脫位腿部力量 發育性髖脫位診斷標準是

    (一)治療

    治療越早,效果越好。治療的方法按病兒的年齡以及病理變化的情況而有所不同。

    1.6個月以內患兒 一般6個月以下的嬰兒治療比較簡單,雙下肢保持高度外展位漸可復位,用梯形尿枕、蛙式位夾板或Pavlik吊帶保持3~4個月,多數可以治愈。

    2.3歲以內患兒 3歲以內的患兒采用保守療法,麻醉下進行手法整復,用蛙式位石膏或支架固定2~4個月,再換用外展位支架石膏或外展支架固定4個月,療效比較滿意。北京兒童醫院在1973~1991年底用上述方法治療髖脫位病兒1000多例,90%以上的病例均獲成功。

    3.3歲以上患兒 3歲以上的病兒手法整復失敗率增高。4~7歲的兒童一般需要手術切開復位。根據病理變化可采用關節盂唇切除以加深髖臼,骨盆截骨術(salter)、髖臼周圍截骨術(pemberton)、骨盆截骨內移術(chiari)、髖臼挖深或臼蓋成形術等,這些方法旨在加深或調整髖臼的方向。此外,可采用股骨粗隆下旋轉截骨術來糾正前傾角過大,內收截骨術糾正髖外翻,均對穩定關節有利。

    近年來手術年齡有所擴大,但8歲以上病兒的療效不理想,易致患髖僵硬,日后不能耐受遠程走路以及腰、髖疼痛問題。

    (二)預后

    嬰兒發育性髖脫位腿部力量 發育性髖脫位診斷標準是

    1.關節外的因素 因髖關節四周的肌肉與筋膜縮短,使股骨頭不能向下拉至髖臼水平。內收肌攣縮使髖不能外展,也是復位困難的因素。由于大粗隆向近端移位,致臀中、小肌短縮。髂腰肌位于髖臼的前內側,緊貼關節囊。股骨頭向上外方脫位時,髂腰肌隨小粗隆上升而拉緊,壓在關節囊上,甚至發生粘連。

    2.關節內的因素

    (1)關節囊:關節囊由于負重,包在股骨頭上的關節囊肥厚并可與局部的髂骨翼外側面粘連。關節囊峽部過窄,致股骨頭不能通過。關節囊封住髖臼開口部或與股骨頭粘連,使股骨頭與髖臼隔開。復位后很不穩定。X線照片顯示有側方移位或不能中心復位。

    (2)盂唇:復位手術中發現盂唇內翻者約占35%。正常髖臼的盂唇位于臼緣,向外呈弧狀突出,加深髖臼覆蓋股骨頭的面積。股骨頭向上脫位時,盂唇部向外翻出,壓在髂骨上。股骨頭進一步向上移位。從后方離開了盂唇。此時盂唇反因自身的彈性向內翻入髖臼,成為復位的另一障礙。

    (3)圓韌帶:圓韌帶過度肥厚、拉長或呈片狀,均可影響股骨頭復位。

    3.骨性因素 股骨頸前傾角過大,股骨頭不朝向髖臼,可引起半脫位和再脫位。股骨頭的梨狀變形會使復位困難。另一骨性因素為髖臼發育不良。這是由于髖臼未容納股骨頭,失去正常塑形過程引起的。新生兒髖脫位伴髖臼發育不良的較少。髖臼發育不良隨脫位時間的延長而加重。復位后,股骨頭對髖臼產生壓力,髖臼又進一步發育,1~2歲以內的大都可恢復(圖1)。

    Tags:
    上一篇: 2023嬰兒腸痙攣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腸痙攣臨床表現就是嘔吐和疼嗎
    下一篇: 先天性膝關節脫位有后遺癥嗎 先天性膝關節脫位怎么康復
    黄色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