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性周圍神經病應該如何預防 血管炎性周圍神經病是怎么回事
血管炎性周圍神經病發生后會引起一系列不良癥狀,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影響外,還會危害到患者的身心健康,所以,建議患者在疾病發生的早期就進行相應的治療,爭取早日康復。對于該疾病,目前有以下治療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治療
主要是使用免疫抑制藥控制血管炎,以及對癥處理原發病。
1.潑尼松 對絕大多數輕癥病人有較好療效,一般可單用40~60mg/d。對重癥病人可增加劑量至60~100mg/d。
2.環磷酰胺 盡管缺乏嚴格的對照研究,環磷酰胺仍被認為是治療血管炎的一種有效藥物。對伴有腎臟、消化道、中樞神經系統或心臟損害者,環磷酰胺與甲潑尼龍聯合應用的療效可能優于其他治療方案。
環磷酰胺的用法為200mg/d,長期服用。也可采用大劑量沖擊治療,1000mg/次,每5天1次。最大總劑量可達30g。同時加用維生素E、維生素B1、維生素B12等以促進神經的再生和修復。
(二)預后
系統性血管炎的預后較差,20世紀50年代使用潑尼松之前,5年存活率僅有13%,應用潑尼松之后提高到57%。研究表明血管炎合并周圍神經病并不影響血管炎病人的存活率,周圍神經損害的預后一般較好。多數學者主張早期治療,一旦確診為系統性血管炎,即應給予加強治療。早期有效的治療不僅能夠抑制炎癥過程而且由于此時周圍神經尚保持再生能力,因而對血管炎周圍神經病的預后極為有利。
1.血液檢查 包括血糖、肝功、腎功、血沉常規檢查;風濕系列、免疫球蛋白電泳、冷球蛋白、M蛋白、抗GM-1抗體、抗GD1a抗體、抗MAG抗體、腫瘤相關抗體(抗Hu、Yo、Ri抗體)等與自身免疫有關的血清學檢查;血清重金屬(鉛、汞、砷、鉈等)濃度檢測。
2.尿液檢查 包括尿常規、本-周蛋白、尿卟啉以及尿內重金屬排泄量。
3.腦脊液 除腦脊液常規外還應查抗GM-1、GD1b抗體。
1.血管造影。
2.疑有血管炎合并周圍神經病時,應行肌電圖和神經電生理檢查。
3.組織活檢(包括皮膚、腓腸神經、肌肉、鼻黏膜和腎臟)。
以上是關于血管炎性周圍神經病的治療介紹,對該病的治療有著關鍵性的作用,所以出現了該疾病的患者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最后,祝愿患者們早日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