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磁共振檢查有輻射嗎 心臟磁共振檢查前注意事項
說到心臟疾病的輔助檢查手段,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心電圖,然后是心臟超聲、冠脈CTA和介入DSA檢查。心臟磁共振檢查(CMR)作為一種相對較新的檢查手段,逐步在國內各大醫院普及,發揮巨大作用,今天我就為大家介紹以下心臟磁共振檢查,簡稱CMR。
首先,我要再次普及一下核磁共振的原理。核磁共振檢查,是將人體放置于一個強大且均勻的磁場內,使人體內原子在不發生任何位置和性質的情況下,有規律的排列,這樣這些原子就能吸收特定頻率的無線電波而獲得能量,我們再以相應頻率的無線電波配合空間定位的附加磁場,使某個部位的原子帶有能量,然后等待一段時間讓這些原子吸收的能量消散,不同組織成分,能量消散的速度不一樣,然后再采集各個空間定位還剩余多少能量,就能分析出這個部位內含有什么物質,是水,還是脂肪、蛋白、血等。整個過程就像我們摸摸暖氣暖暖手,然后再拿開手變涼一樣,對人體基本是無害的,跟核輻射沒有一絲絲關系。
而心臟這個器官比較特殊,他是在一直跳動的,位置不固定,想對他進行掃描就比較麻煩,就像我們用相機照快速移動的物體,根本看不清楚。我們就需要用“心電門控”的技術手段輔助我們的檢查。就是在人身上連上心電監測設備,通過采集到的心電圖波形,能反映出心臟跳動的各個階段,我們再選擇我們需要的那個階段,比如收縮的時候或者舒張的時候,進行信號采集,當然我們還需要患者配合憋氣,這樣肺和膈肌也不會擠壓心臟讓它移位,就能獲得一幅心臟靜止的圖像。
那么心臟磁共振檢查,都能做些什么呢?心臟核磁共振能給我們提供相當豐富的信息幫助我們診斷,講求對心臟形態和功能的“一站式”檢查。
首先,心臟磁共振能獲得心臟非常準確的形態學信息,就像給心臟拍照片。我們能看見心臟形態是否正常,各部分發育是否完整,有沒有房間隔、室間隔缺損,心肌是否肥厚或者變薄,心腔是否增大或縮小,心腔內有沒有血栓,心包有沒有積液或增厚,心臟和大血管瓣膜有沒有畸形或者功能不全,血液有沒有返流,大血管寬度,等等。
我們還可以通過快速采集技術,獲得心臟心跳各個周期的圖像,組成一次心跳的多幀電影,連續播放觀察心臟跳動時的形態,看它是否有部分心肌不工作或跳動方式與周圍心肌不一樣,或者房室運動不協調,或者因為心包積液或心包炎導致心臟跳動受限。
其次,心臟磁共振能獲得心臟的功能學信息。我們通過先進的分析軟件,可以分析出豐富的心臟功能信息,包括收縮期和舒張期心房、心室容量,心臟輸出量,心臟射血分數,心功指數,主動脈或肺動脈血流量等。這對臨床評價心功或心衰程度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