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膠質細胞瘤 小腦星型細胞瘤
源自神經上皮的腫瘤統稱為腦膠質瘤(膠質細胞瘤),占顱腦腫瘤的40-50%,是最常見的顱內惡性腫瘤。根據病理又可分為星形細胞瘤、髓母細胞瘤、多形膠母細胞瘤、室管膜瘤、少枝膠母細胞瘤等。
星形細胞瘤:為膠質瘤中最常見的一種,約占40%左右。病理分型為Ⅰ級(星形細胞瘤),Ⅱ級(星形母細胞瘤),Ⅲ~Ⅳ級(多形膠母細胞瘤)。Ⅰ~Ⅱ級星形細胞瘤為低度惡性,起病緩慢,腫瘤在CT及MR的表現多為實性或囊性,邊界不清,腫瘤實性部分或囊性結節均可強化。臨床表現與病灶部位不同進行性地出現相應的癥狀,并最后出現顱高壓的癥狀。Ⅲ~Ⅳ級的多形膠母細胞瘤起病快速,為惡性度最高的腫瘤,多生長于大腦半球,因腫瘤生長迅速,腫瘤中心可有多處壞死及出血,CT及MR均明顯強化。周圍可伴大片腦組織的水腫。
膠質瘤的診斷,根據其生物學特征、年齡、性別、好發部位及臨床過程進行分析,在病史及體征基礎上,采用電生理、超聲波、放射性核素、放射學及核磁共振等輔助檢查,定位正確率幾乎是100%,定性診斷正確率可在90%以上。
腦膠質瘤由于腫瘤呈浸潤性生長,與腦組織無明確分界,難以徹底切除,手術治療的原則是在保存神經功能的前提下盡可能切除腫瘤。早期腫瘤較小又位于適當部位者可爭取全部切除。位于額葉的腫瘤,可作腦葉切除。當額葉或顳葉腫瘤范圍較廣不能全部切除時,可同時切除額極或顳極作內減壓術。腫瘤位于運動、言語區而無明顯偏癱、失語者,宜注意保存神經功能,適當切除腫瘤,避免發生嚴重后遺癥。腦室腫瘤宜從非功能區切開腦組織進入腦室,盡可能切除腫瘤,解除腦梗阻。位于丘腦、腦干的膠質瘤,除小的結節性或囊性者可作切除外,一般作分流術,緩解增高的顱內壓后,進行中醫藥綜合治療。
腦膠質瘤的特點及治療現狀
膠質細胞瘤的生長特點為浸潤性生長,與正常腦組織無明顯界限,多數不限于一個腦葉,向腦組織外呈指狀深入破壞腦組織,偏良性者生長緩慢,病程較長,惡性者瘤體生長快,病程短。
目前國內外對于膠質瘤的治療普遍為手術、中醫藥、放療、化療、X刀、和γ刀。
膠質瘤手術:手術治療基于膠質瘤的生長特點,理論上手術不可能完全切除,生長在腦干等重要部位的腫瘤有的則根本不能手術,所以手術的治療目的只能局限于以下5個方面①明確病理診斷,②減少腫瘤體積降低腫瘤細胞數量,③改善癥狀緩解高顱壓癥狀;④延長生命并為隨后的其他綜合治療創造時機;⑤獲得腫瘤細胞動力學資料,為尋找有效治療提供依據。依據生長位置及生長特點,約50%無法全切,為了避免手術后功能損害,即使為全切術,在原發部位仍會有腫瘤殘存,所以很難根治,復發率很高。根據我院長時間的,隨訪和調查膠質瘤3、4級復發最快的一個月左右,慢的多半年。
1、2級一般的復發1-2年。
膠質瘤放療:放射治療幾乎是各型膠質瘤的常規治療,但療效評價不一,除髓母細胞瘤對放療高度敏感,室管膜瘤中度敏感外,其他類型對放療均不敏感,有觀察認為放療與非放療者預后相同。此外射線引起的放射性壞死對于腦功能的影響亦不可低估。X-刀、γ-刀—均屬放射治療范疇,因腫瘤的部位、瘤體大小(一般限于3厘米以下)及瘤體對射線的敏感程度,治療范疇局限,目前認為膠質瘤,特別是性質惡性的星形Ⅲ-Ⅳ級或膠質母細胞瘤均不適合采用R-刀治療。膠質瘤化療:原則上用于惡性腫瘤,但化療藥物限于血腦屏障及藥物的毒副作用,療效尚不肯定,常用治療的腦膠質瘤幾種西藥有效率均在3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