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急性腹瀉吃什么藥 小兒急性腹瀉的護理措施
小兒急性腹瀉是兒科常見病,會給小兒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如何正確的對待小兒腹瀉呢?這是許多爸爸媽媽以及醫生所關注的問題。但是有時因為爸爸媽媽缺少對小兒腹瀉的正確認識,使用不當的治療方法,反而延誤了病情。本文就介紹下腹瀉患兒的治療誤區,供各位家長參考。
1. 濫用抗生素:腹瀉的病因很多,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的腹瀉也不一定完全是細菌引起的。小兒腹瀉多數系病毒感染和消化不良所致(占80%以上),細菌感染而致腹瀉只占少數,但不少兒科醫生常不問青紅皂白,一概用抗生素。這種做法不僅浪費藥材,更嚴重的是使不少患兒毫無必要地遭受抗生素毒副作用的侵害,甚至出現耳聾、腎損害、嚴重過敏反應等。
2. 不重視補液:由于頻繁的腹瀉,患兒容易脫水。家長只顧忙亂喂藥,忘了給孩子補充液體,不知補液是最重要的治療,沒有足夠的耐心。
3. 腹瀉應該禁食:以往患兒腹瀉,為了讓胃腸道得以休息,比較強調限制飲食,或干脆禁食。近年來,專家們認為禁食有害無益。特別是在腹瀉大量丟失水分的情況下,會加重脫水和酸中毒;同時進食太少,孩子處于饑餓狀態,會增加腸壁消化液的分泌,加重腹瀉。
4. 腹瀉就要馬上止泄:許多家長治病心切,要求馬上要給孩子止泄,否則就認為你水平差。其實腹瀉就象發燒一樣的道理,也是機體的一個防御的反應,身體里有了 “臟東西”,它就要設法排出去,例如得了痢疾的孩子,如果用厲害的止泄藥,腸道內的“膿”排不完全,反而會加重病情。
5. 腹瀉就要打吊針: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口服補液鹽,簡稱ORS液(藥店有買,很便宜),是治療小兒急性腹瀉脫水行之有效的一種首選療法,對于輕度中度脫水都有很好的效果。只要喂養得當,孩子完全免去皮肉之苦。但是小嬰兒要慎用,要稀釋后用,最好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6. 腹瀉是小毛病,自己吃完藥就行。這種行為如治療不當,將導致慢性腹瀉、營養不良。
7. 大便次數多就是腹瀉:6個月以下的嬰兒,尤其是一些吃母乳的嬰兒,雖然每日大便可達6~7次,甚至上十次,呈黃綠色,較稀,含白色顆粒或小奶瓣,甚至粘液,但無膿血,鏡檢下僅見脂肪球無紅細胞、白細胞,嬰兒精神和食欲良好,無發燒、嘔吐等腹瀉常有的伴隨癥狀,體重增長正常。此時不必擔心,也不必用藥,更無需為改變大便性狀而改吃牛奶。一般在添加輔食后生理性腹瀉自然痊愈。
8. 活菌制劑與抗生素同用:不少小兒家長,甚至有些醫生,常在應用這寫藥的同時使用抗生素,以為“雙管齊下”效果更佳。其實,抗生素在殺滅腸道致病菌的同時,也殺滅了這些有用的活菌。二者同時用不僅不能加強療效,反而會降低療效,貽誤患兒治療,所以一定要隔開開時間吃。
9. 思密達沖水喝:臨床中發現該藥治療一些腹瀉效果比較好。本品的主要成分為雙八面體蒙脫石。主要用于急、慢性腹瀉,尤以對兒童急性腹瀉療效為佳。但是一定要按照說明配藥,而且一定要空腹喝,效果好。一般來說是50毫升水沖一包。一些家長不看說明,沖大量水給孩子喂,甚至和奶一起用,都是沒有效果的。
10. 小孩子可用氟哌酸:動物實驗證明該藥對小孩的軟骨發育有影響,所以臨床上輕易不給18歲以下孩子用。丁氨卡那也廢除用了,因為有耳毒性。
小兒腹瀉會影響幼兒的身體健康,所以許多爸爸媽媽面對小兒腹瀉的時候,只想著快點治好,但對于少兒腹瀉的一些常識又相對缺乏,以至于有時候反而越治越不好。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正確認識少兒腹瀉,正確用藥,同時改善一些日常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