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直腸肛門發育畸形 先天性肛門直腸畸形應該如何預防
(一)發病原因在胚胎第3周末,后腸末端膨大與前面的尿囊相交通,形成泄殖腔。第4周位于泄殖腔與后腸間的中胚層皺襞形成并向尾側生長,同時間充質于泄殖腔二側壁的內方增生形成皺襞稱側褶向腔內生長,構成尿直腸隔,將泄殖腔分為前后兩部分,前者為尿生殖竇,后者為直腸,泄殖腔的尾端被外胚層的一層上皮細胞膜所封閉稱為泄殖腔膜,使與體外相隔,前者為尿生殖竇膜,后者為肛膜。第7、8周時,2個膜先后破裂,肛膜破裂后腸與原肛貫通,形成正常的直腸和肛管。如后腸或原肛發育不良或貫通不全,即形成各種類型的肛門閉鎖或狹窄。若尿生殖竇與后腸分隔不全后腸開口仍在尿路器官上,則形成直腸和泌尿生殖系統的瘺管或直腸會陰瘺、肛門前移等畸形。總之肛門直腸畸形的發生是正常胚胎發育期障礙的結果,引起的原因尚不清楚,據文獻報道,肛門直腸畸形有家族發生史者在1%以下。肛門直腸畸形也和其他畸形一樣,可能與妊娠期,特別是妊娠早期(4~12周)受病毒感染、化學物質、環境及營養等因素的作用有關。胚胎期發生發育障礙的時間越早,所致畸形的位置越高,越復雜。
(二)發病機制1970年制定的國際分類,以直腸末端與肛提肌,特別是與恥骨直腸肌的關系為標準,將肛門直腸畸形分為高位、中間位和低位3型,直腸盲端終止于恥骨直腸肌環以上者為高位畸形,位于該肌之中并被其包繞者為中間位畸形,穿過該肌以下者為低位畸形。每型又分有瘺和無瘺兩組,瘺的發生率約占50%,尤以女孩為多。女孩有直腸陰道瘺、前庭瘺及會陰瘺,男孩有直腸膀胱瘺、尿道瘺及會陰瘺(圖1,2,3)。
1.分類法1984年Wingspread將分類法加以簡化,具體分類:
(1)男性:①高位:A.肛門直腸發育不全:直腸前列腺尿道瘺。B.直腸閉鎖。②中間位:直腸尿道球部瘺、肛門發育小全、無瘺。③低位:肛門皮膚瘺、肛門狹窄。④罕見畸形。
(2)女性:①高位:A.肛門直腸發育小全:直腸陰道瘺、無瘺。B.直腸閉鎖。②中間位:直腸前庭瘺、直腸陰道瘺、肛門發育不全、無瘺。③低位:肛門前庭瘺、肛門皮膚瘺、肛門狹窄。④泄殖腔畸形。⑤罕見畸形。近年來對先天性肛門直腸畸形患兒盆底組織結構研究的結果表明,其盆底肌肉、骶骨、神經及肛周皮膚等均有異常,畸形位置越高,病理改變程度越重。
2.肌肉改變肛門直腸畸形患兒的肛提肌,包括恥骨直腸肌的發育良好,由于畸形類型不同,恥骨直腸肌的位置可發生改變,高位畸形該肌明顯向上向前移位,并短縮,呈閉鎖狀,依附于前列腺、尿道或陰道后方,并與直腸盲端和外括約肌有一定距離。外括約肌在高位畸形發育不良,肌纖維走行方向紊亂,或僅有痕跡;中位畸形外括約肌發育正常僅肌纖維排列呈斜行,內括約肌在高位畸形缺如,中位畸形發育差,低位畸形內外括約肌發育均正常。
3.神經改變肛門直腸畸形患兒常伴有骶椎畸形,當骶椎椎體缺如時,可伴有骶神經的改變,缺如的節段越多,骶神經改變越明顯,可直接影響該病的治療與預后。肛門直腸畸形常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其發病率占30%~40%,最常見者為泌尿生殖系畸形和消化道其他部位畸形。這些多發畸形增加了治療上的困難,并可影響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