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直腸肛門畸形的治療方法 先天性直腸肛門畸形有什么癥狀呢
很多時候人們患病了也不知道其病因,只是一味地去求醫,往往會把為什么會患病的問題給忽略了。其實有時候病因往往是很重要的,因為對因治療很關鍵,知道了病因也能讓患者在康復后有所預防,避免再次患病。那么引起先天性直腸肛門畸形的病因又是什么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1.胚胎學病因
肛門和直腸的發育,發生在第4周~6個月期間,胚胎長度為4~200mm階段。在胚胎4mm時,后腸擴大與尿囊相通,形成泄殖腔,為一盲囊,中腎管開口于泄殖腔內。胚胎5mm時,泄殖腔與尾腸延伸相通。在體壁的腹側有泄殖腔膜,系外胚層與內胚層相融合的很薄組織,使泄殖腔和體外相隔。第4周泄殖腔開始分成兩部分,背側部形成直腸,腹側部稱為尿生殖竇。其分隔過程是中胚層組織向尾側方向生長,稱為Tourneaux′s褶。間質從側壁向內側方向增生,稱為Rothke′s襞。兩種組織結構在中間融合形成尿直腸膈。
隨著泄殖腔的分隔,泄殖腔膜也被分為前后兩部分,前面為尿生殖竇膜,后側成為直腸膜,并構成原始會陰。在第7周末,尿生殖竇向外開口,第8周時直腸肛膜破裂。在此之前,從第5周開始,外胚層向內發展形成肛凹,并逐漸加深接近直腸,最后兩者相通。
生殖器官和會陰的形成與上述發育過程同時進行。在女性:內生殖器官是由苗勒管形成,向下延伸至中胚層的泌尿生殖隔深處,其中段和下段融合,形成子宮和陰道,未融合部分形成輸卵管,中腎管退化。生殖襞的后半部與尿直腸隔的會陰距狀突融合,形成會陰和叉狀的陰道前庭原基,其前半部形成小陰唇,生殖隆凸未融合而形成大陰唇。在男性:內外生殖器和會陰形成時,睪丸發育,中腎管形成輸精管,苗勒管退化。生殖襞向中線靠近覆蓋尿生殖竇孔,并逐漸愈合形成球部和陰莖部尿道。生殖隆凸形成陰囊。在胚胎第4個月時,會陰向前后方向迅速增長,使肛門移到正常位置。
直腸肛門畸形的發生是胚胎發育期發生障礙的結果,男性和女性基本上是相同的,僅是解剖上的區別。泄殖腔分隔過程的結果,尿生殖竇與肛門直腸竇之間相通,構成高位或中間位畸形,發生各種肛門直腸發育不全及直腸與尿道或陰道間的瘺管。肛門后移過程障礙和會陰發育不全的結果,構成低位畸形,發生肛門皮膚瘺,肛門前庭瘺,肛門狹窄等。
2.局部解剖
肛門直腸的局部解剖和排便控制機理是個復雜問題。新生兒肛管長度1.2cm(0.8~2cm),直腸長度5.2cm(3.5~7.5cm),近肛門處存在前凸的直腸會陰曲,肛管縱軸與會陰平面交角85°(60~90°)。腹膜反折距肛門約2.9cm(2~4cm),骨盆神經從位于骶前距肛門約3cm。直腸末端的環肌束向下延伸并增厚形成的括約肌,是平滑肌,呈不自主的收縮狀態,以閉合肛門。環繞直腸的外括約肌是橫紋肌,可隨意志而收縮,包括尖頂袢、中間袢和基底袢三個肌群。肛外括約肌與恥骨直腸肌應視為一個統一體,共同構成控制排便的三個重要肌環,稱為三環系統 (triple loop system)。具有直接反向壓迫作用和絞鎖機制,對肛門進行有力的控制。三環袢完全損傷,即導致肛門失禁。在肛管盲腸畸形時,各肌纖維發育不正常,纖維走向亦有改變。外括約肌包括恥骨直腸肌肌纖維稱為橫紋肌復合體(striated muscular co mplex),以利手術進行。直腸恥骨肌在直腸肛管交接處形成一個環狀吊帶,稱為恥骨直腸環(Pubo-rectl sling),收縮時增加直腸下段的壓力,起到排便的控制作用。盆腔肌左右兩束肌群總稱肛提肌,形成小骨盆腔內協調的收縮作用,幫助排便。聯合縱肌是內、外括約肌間的纖維性組織,起固定肛管作用并協助排便。肛管直腸畸形手術時,應盡量保持肛門直腸周圍肌群的完整性,以獲得較完善的排便功能。
通過以上對引起先天性直腸肛門畸形的病因的介紹,患者是否都能了解到這一疾病的病因呢?對于先天性的疾病,了解其病因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大家都不要忽視疾病的病因。最后祝愿廣大患者早日康復!(溫馨提示: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具體情況請向醫生詳細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