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下注吃什么中成藥好 濕熱下注吃什么中成藥最好
對很多年輕人來說,濕熱下注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名詞,其實這是中醫學上的一個專業術語,一旦出現濕熱下注的話,患者的小便會變黃,舌苔會變的黃膩,小腹部會出現疼痛,陰部會出現瘙癢等等,那么針對這種中醫病癥,有哪些中成藥可以幫助治療呢?
濕熱下住吃什么中成藥?
濕熱下注屬于中醫的疾病術語。中醫認為,濕熱下注的患者主要表現癥狀為小便不利,小便頻數,排泄時澀痛,尿赤,尿渾濁,淋瀝不暢,還可表現為腹瀉、帶下等。在治療的時候應該采取清熱利濕的原則。那么,濕熱下注吃什么中成藥可以治療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些常用的治療藥物:
1、龍膽瀉肝丸:其中的成份主要為龍膽、柴胡、黃芩、梔子(炒)、澤瀉、木通、車前子(鹽炒)、當歸(酒炒)、地黃、炙甘草。功效和作用是清肝膽,利濕熱。專家認為,這種中成藥可用于治療肝膽濕熱,脅痛口苦,頭暈目赤,耳鳴耳聾,尿赤,濕熱帶下等癥狀。
2、加味香連丸:主要功效和作用是清熱祛濕,化滯止痛。可用于治療濕熱下注大腸引起的痢疾,癥見大便膿血、腹痛下墜、里急后重。使用方法是口服,每次選取一定劑量服用3次。中醫認為,方中的黃連,清熱燥濕,止瀉痢,在方劑中屬于君藥。而黃芩、黃柏等藥物可以加強黃連的清熱燥濕之功,都屬于是臣藥。其中的白芍、當歸等兩種藥物能和血止痛。延胡索可以理氣止痛。木香、厚樸、枳殼、檳榔等藥物可以行氣和中,行滯止痛。吳茱萸的作用是溫中燥濕止瀉,同時也制苦寒之品,為佐藥。甘草可以調和藥性,健脾和中,為使藥。諸藥合用,能夠起到較好的清熱祛濕,化滯止痛的作用。
3、六一散:其中的成分主要為滑石、甘草。功效和作用是清暑利濕。可用于治療身體感受暑濕所致的口渴、發熱、身倦、泄瀉、小便黃少等癥狀。外用還可以治療痱子。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陰虛,內無濕熱,或表現為小便清長者忌用,孕婦也不能服用。
濕熱下注可以吃的中成藥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了,希望患者朋友們看完后對濕熱下注引起的不適癥狀的治療有所幫助。在用藥治療期間還要注意做好生活中的其它護理措施,尤其要保持清淡飲食,避免抽煙喝酒,才能促進癥狀盡快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