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衰竭的診斷思路 腎衰竭如何診斷出來
如今腎衰竭疾病的存在已經破壞了大家的生活平衡,為了避免危害進一步的擴大,我們一定要做好腎衰竭疾病患者的身體調理工作。如今腎衰竭疾病的發病率是越來越高,其危害性是可想而知。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腎衰竭疾病的診斷方法。
診斷ARF時應首先從臨床入手,確定ARF是少尿型、非少尿型、還是高分解型,然后再弄清其原因是腎前性、腎性還是腎后性,最終明確病因。本病根據原發病因、結合相應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一般不難作出診斷。
1.診斷要點
(1)存在引起急性腎衰竭的病因,如血容量減少、腎毒性藥物使用、重癥感染。
(2)尿量顯著減少:突發性少尿(<250ml/m2)或無尿(<50ml/m2)及水腫、血壓升高、血尿等臨床表現。個別尿量不減少者為非少尿型急性腎衰。
(3)尿液檢查可有蛋白尿、血尿及尿比重降低。
(4)氮質血癥:血尿素氮、肌酐進行性升高,通常每天尿素氮可升高3.6~10.7μmol/L,血肌酐可增加88.4~176.8μmol/L。常有酸中毒、水電解質紊亂等表現。
(5)B超提示雙腎多彌漫性腫大或正常。
(6)ARF臨床分期及表現:
少尿期:少尿或無尿,伴氮質血癥,水過多(體重增加,水腫、高血壓、腦水腫),電解質紊亂(高血鉀、低血鈉、高血磷、低血鈣等),代謝性酸中毒,并可出現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和血液系統多系統受累的表現。
多尿期:尿量漸多或急劇增加(>2500ml/m2)、水腫減輕,氮質血癥未消失,甚至輕度升高,可伴水、電解質紊亂等表現。
恢復期:氮質血癥恢復,貧血改善,而腎小管濃縮功能恢復較慢,約需數月之久。以上是診斷急性腎衰竭的可靠依據。
2.AFP的診斷思路 臨床上要正確診斷AFP還應參考按下列思路進行:
(1)區分急性腎衰竭與慢性腎衰竭:如臨床上病史不清,缺乏動態觀察資料,就診時即表現為腎衰竭者,需認真鑒別是急性腎衰竭(ARF)還是慢性腎衰竭(CRF)。下列方法對鑒別有益。
①病史資料:夜尿量增多超過全天量的1/2,或夜尿次數增多(此種情況需除外前列腺肥大等影響因素),既往腎臟病、高血壓、蛋白尿史,往往提示慢性腎衰竭。
②化驗檢查:貧血可見于慢性腎衰竭,也可見于腎小球性或腎血管性急性腎衰竭,而腎小管性ARF多無貧血,因此不伴貧血的腎衰竭多為腎小管性ARF。急性腎衰竭多無明顯的鈣磷代謝異常。
③B超檢查:腎臟體積大小對鑒別ARF和CRF意義重大,操作方便。一般情況下,腎臟體積增大提示為ARF,此時需除外早期糖尿病腎病、腎臟淀粉樣變等。若腎臟體積明顯縮小,診斷CRF無疑。腎實質厚度、腎實質回聲及腎內結構對鑒別診斷亦有重要參考價值,須注意超聲檢查主觀性較強,應由操作熟練、經驗豐富者完成,必要時應重復此項檢查。若腎臟體積及腎實質厚度接近正常,鑒別困難,須借助其他檢查。
④指甲肌酐測定:指甲肌酐可反映近3個月來的血肌酐水平,對鑒別急、慢性腎衰竭有重要參考價值,適用于腎臟體積正常,從病史資料又難以鑒別的腎衰竭患者。指甲肌酐升高提示為慢性腎衰竭。
⑤腎活檢:腎衰竭時行腎穿刺活檢應嚴格把握指征,充分評估腎穿刺的獲益和風險,操作前充分控制血壓,糾正凝血功能異常。病理診斷對鑒別急、慢性腎衰竭,明確急性腎衰竭的類型,指導治療、判斷預后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慢性腎衰竭表現為硬化性腎炎,腎小球硬化、腎間質纖維化;急性腎衰竭則可有新月體腎炎、腎小管壞死或間質性腎炎等表現。
(2)區分腎實質性ARF與腎前性、腎后性ARF:因3種ARF的治療、預后截然不同,鑒別診斷十分重要。
①腎前性ARF具有以下特點:A.存在脫水、失血、休克、心衰的基礎病因。B.尿素氮/肌酐比值升高,這是由于兩種代謝產物在腎臟排泄的機制不同所致。C.尿量減少,尿比重升高,尿鈉排泄減少。D.補液試驗,具體方法為1h內給予5%的葡萄糖注射液1000ml靜脈滴注,觀察2h若尿量增至40ml/h,提示為腎前性ARF。
尿診斷指數對鑒別腎前性ARF與急性腎小管壞死有一定幫助,應用尿診斷指數進行鑒別診斷時,應注意以下兩點:應用利尿藥后可使尿鈉排出增多,故此時不可依靠尿鈉排出量及鈉排泄分數作為診斷依據;有蛋白尿或糖尿者及應用甘露醇、右旋糖酐或造影劑后,均可使尿比重及尿滲透壓升高,故不應作為診斷依據。
②腎后性ARF的特點:A.存在尿路梗阻因素。B.表現為突然無尿或無尿與多尿交替出現。C.影像學檢查發現結石、梗阻、反流等表現。
若能除外腎前性及腎后性ARF,則為腎實質性ARF。
③腎實質性ARF的特點:首先要明確其病變部位。常見的腎實質性ARF根據病變部位可分為4種。
A.腎小球性ARF:見于急進性腎炎及重癥急性腎炎。表現為大量蛋白尿、鏡下血尿,腎功能惡化的進展速度相對較慢,常伴有高血壓。病史中往往缺少腎缺血或藥物過敏等誘發因素。
B.腎血管性ARF:見于腎臟小血管炎或微血管病,可表現為血尿、蛋白尿,但腎外表現常見,如肺部病變、外周神經損害等,常有發熱、乏力等非特異癥狀,血沉增快、貧血。
C.腎小管性ARF:即急性腎小管壞死,常有腎臟缺血、中毒等明顯誘因,如脫水、休克、應用腎毒性藥物等,腎功能惡化迅速,常在數小時至數天發展為ARF,多無血尿、蛋白尿、貧血等表現。
D.腎間質性ARF:多由藥物過敏或感染引起,常有明確的用藥史,可伴有全身過敏表現,腎小管功能損傷較重,常伴有腎性糖尿、尿比重下降、白細胞尿等表現。另外,腎皮質壞死、妊娠脂肪肝、急性腎乳頭壞死常有明確誘因,診斷不難。
只有經過了科學的診斷工作,腎衰竭疾病才能夠得到確診。大家在任何時候都不要輕視腎衰竭疾病的危害性。要知道,患者如果沒有得到科學的護理措施的話,那么患者衍變成尿毒癥疾病的幾率是十分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