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傷痊愈的過程沒有急性感染期 燒傷的滲出期和感染期
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會在炒菜的時候,不小心被油濺到皮膚,引起皮膚燒傷。那我們應該怎樣對這種情況進行處理才不會引起皮膚感染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急性感染期的處理方法吧!相信對你們的生活有一定的幫助。
2.急性感染期
燒傷創面的壞死組織和含有大量蛋白質的滲出液是細菌的良好培養基。在深度燒傷區的周圍,還因血栓形成,致局部組織發生缺血和代謝障礙,自身的抗感染物質如白細胞、各種抗體、各種抗炎的細胞因子和全身應用的抗感染藥物均很難到達局部,細菌的繁殖更難以控制。因此繼休克后或在休克的同時,急性感染是對燒傷患者的另一個嚴重威脅。 燒傷越深,面積越大,感染機會也越多,感染越重。
引起創面感染的細菌主要來源一般為:①傷后的污染,包括傷員住所的空氣、接觸的人員、物品和傷員本身呼吸道、消化道細菌的污染等。其中又以接觸污染為多;②其次是殘留在殘存毛囊、皮脂腺和周圍健康皮膚褶皺中的細菌;③近年的研究已證明,在嚴重燒傷時,由于應激反應和缺血、缺氧,腸道黏膜屏障失控,腸道細菌和內毒素可突破黏膜屏障,經淋巴液、血液遷移至全身,并可到達燒傷創面,導致腸源性感染。細菌一經在創面立足(最早可在傷后6~8h開始)即迅速繁殖,并向四周和深處蔓延。如果患者全身情況較好或燒傷面積較小、較淺,局部感染經過適當治療后,可在3~5天內消退。如果感染未得到控制可繼續發展,除可引起膿毒癥狀、創面加深、水腫回收延緩等外,嚴重者尚可出現敗(菌)血癥,或向創面深部健康組織侵襲形成“燒傷創面膿毒癥”等全身性感染。傷后3~10天正值水腫回收期。患者經休克打擊后,內臟和身體各種功能尚未及調整,局部肉芽屏障尚未形成;回吸收過程中尚可能水腫液中所含的大量有害物質,包括炎癥介質、細胞因子、毒素等帶入體內。這不僅使人體抵抗力處于低潮,而且可促使全身炎癥過度反應的發生和發展,有利于細菌的入侵。更加之機體免疫防御系統受到燒傷的嚴重打擊,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在體液免疫方面,血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減少,具有調理和殺死細菌功能的補體,傷后被激活消耗,以至水平下降;具有非特異性調理作用的血中纖維結合蛋白也有明顯降低。血液中還會出現可能來自受損組織或其他來源的具有抑制免疫作用的各種因子。在細胞免疫方面,居于抗感染第一線的中性粒細胞,其吞噬和殺菌能力傷后均有所減弱;執行特異性免疫功能的淋巴細胞,尤其是T細胞的某些亞群(如輔助性 T細胞等)嚴重受抑,而抑制性T細胞又處于被激活狀態,更加重了免疫功能的被抑制;既能參與非特異性免疫(如異物的廓清等),又參與特異性免疫,被認為與機體防御功能關系密切的單核吞噬細胞系統也呈現功能上的明顯紊亂。以上種種原因是導致機體對入侵微生物易感性增加,使感染易于發生。尤其是兒童和老人傷員,或休克渡過不平穩,或合并嚴重吸入性損傷、其他創傷或中毒等傷員,更易發生全身性感染。
急性感染在水腫回收期為高潮,隨后其發生率雖有所下降,但緊接著進入溶痂期,焦痂或痂皮開始“自溶脫痂”,富含蛋白質的溶解組織又是細菌生長的良好條件,故一直延續到傷后3~4周,待健康肉芽屏障形成后,感染的機會才逐漸減少。
感染的預防,尤其是全身性感染的預防是此期的關鍵。但此期中內臟等并發癥的發生也最多見,常見的有肺部感染、因感染所引起的腎功能障礙、心功能不全、應激性潰瘍、肝功能不全、中毒性腦病、腦水腫、凝血功能障礙等。
燒傷感染的預防,特別是嚴重大面積燒傷的預防,是一復雜問題。如上所述,涉及的方面較多,但主要原則有3:
①積極維持機體本身的抗病能力,例如及早防治休克,致使缺血、缺氧性損害減低到最低程度等。針對性地應用抗菌藥物及其他全身支持療法,尤其是營養的支持;
②及早移除壞死組織,減少有害物質;
③及早封閉創面。
通過文章的詳細介紹,相信你們對燒傷的急性感染期的處理方法有所了解吧。如果你們有興趣想要了解更多相關的處理方法,可以多留意我們發表的疾病文章,也可以與我們的在線醫生進行聯系。感謝你們的閱讀和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