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球菌感染是怎么引起的 桿菌病的癥狀及表現
(一)發病原因
念珠狀鏈桿菌性鼠咬熱(streptobacillary rat-bit fever)是由念珠狀鏈桿菌引起。1925年Levaditi等從實驗工作人員血中發現此菌,并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認為是鼠咬熱病原體,稱之為念珠狀鏈桿菌(streptobacillus moniliformis)。1926年由Place和Sutton等人報道在Haverhill地區由于牛奶污染而發生一次流行病的暴發,被稱之為哈佛希爾熱(Haverhill fever),亦稱為流行性紅斑性關節炎。隨后不久由Parker和Hulson從患有哈佛希爾熱患者的血液中分離出了這種病原菌。事實上現已弄清楚是由念珠狀鏈桿菌所致。哈佛希爾熱是念株狀鏈桿菌感染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此菌是一種高度多形性、需氧、無動力、無芽孢、無莢膜、不耐熱、革蘭染色陰性菌。其形態學特征與它所處的環境有密切關系。在適宜的培養基中其典型特征是短桿狀2~4μm,可以排列成鏈狀或長絲狀15~150μm。長絲體中呈念珠狀膨脹,長短不一,有時彎曲交織成團。念株狀鏈桿菌為需氧或兼性厭氧菌,普通培養基中不易生長,須在含有血、血清或腹水的培養基中才能生長,但生長遲緩,其生長期常需要2~7天,在5%~10%的二氧化碳,37℃環境中可以促進其生長。其菌落為白色,形態上多形性,并呈現絨毛球狀,直徑為一兩毫米。該菌具有自動形成和保持L變異的能力,在不適宜的環境中可自發地轉變成L型,在適宜環境下并能自動恢復其固有形態。這種L型菌可以侵犯機體組織,由于L型菌因缺乏細胞壁,對青霉素及作用于細胞壁的抗生素不敏感,給治療上帶來一些困難,難以及時控制臨床癥狀。有報告10天后血中仍可分離出病原菌。該菌對外界抵力不強,55℃ 30min即被殺死。對常用化學消毒劑敏感。血清中肉湯培養液中37℃可保存1周。
(二)發病機制
根據少數尸解報告,其基本病變為各臟器充血、水腫、單核細胞以及漿細胞浸潤。可有潰瘍性心內膜炎,肝、脾、腎梗死,間質性肺炎、心肌炎、腎炎、腎上腺炎、關節炎等。正常細胞出現退行性改變,少數被咬傷部位出現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