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腎功能衰竭的治療方法 急性腎功能衰竭簡稱
(一)治療
急性腎功能衰竭總的治療原則是去除病因,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減輕癥狀,改善腎功能,防止并發癥發生。對腎前性ARF主要是補充液體、糾正細胞外液量及溶質成分異常,改善腎血流,防止演變為急性腎小管壞死。對腎后性ARF應積極消除病因,解除梗阻。無論腎前性與腎后性均應在補液或消除梗阻的同時,維持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對腎實質性ARF,治療原則如下:
1.少尿期的治療 少尿期常因急性肺水腫、高鉀血癥、上消化道出血和并發感染等導致死亡。故治療重點為調節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控制氮質潴留,供給適當營養,防治并發癥和治療原發病。
(1)臥床休息:所有明確診斷的患者都應嚴格臥床休息。
(2)飲食:能進食者盡量利用胃腸道補充營養,給予清淡流質或半流質食物為主。酌情限制水分、鈉鹽和鉀鹽。早期應限制蛋白質(高生物效價蛋白質0.5g/kg),重癥患者常有明顯胃腸道癥狀,從胃腸道補充部分營養先讓患者胃腸道適應,以不出現腹脹和腹瀉為原則。然后循序漸進補充部分熱量,以2.2~4.4kJ/d(500~1000Kcal)為度。過快、過多補充食物多不能吸收,易導致腹瀉。
(3)維護水平衡:少尿期患者應嚴格計算24h出入水量。24h補液量為顯性失液量及不顯性失液量之和減去內生水量。顯性失液量系指前一天24h內的尿量、糞、嘔吐、出汗、引流液及創面滲液等丟失液量的總和;不顯性失液量系指每天從呼氣失去水分(為400~500ml)和從皮膚蒸發失去水分(為300~400ml)。但不顯性失液量估計常有困難,故亦可按每天12ml/kg計算,并考慮體溫、氣溫和濕度等。一般認為體溫每升高1℃,每小時失水量為0.1ml/kg;室溫超過30℃,每升高1℃,不顯性失液量增加13%;呼吸困難或氣管切開均增加呼吸道水分丟失。內生水系指24h內體內組織代謝、食物氧化和補液中葡萄糖氧化所生成的水總和。食物氧化生成水的計算為1g蛋白質產生0.43ml水,1g脂肪產生1.07ml水和1g葡萄糖產生0.55ml水。由于內生水的計算常被忽略,不顯性失水量計算常屬估計量,致使少尿期補液的準確性受到影響。為此,過去多采用“量出為入,寧少勿多”的補液原則,以防止體液過多。但必須注意有無血容量不足因素,以免過分限制補液量,加重缺血性腎損害,使少尿期延長。下列幾點可作為觀察補液量適中的指標:
①皮下無脫水或水腫現象。
②每天體重不增加,若超過0.5kg或以上,提示體液過多。
③血清鈉濃度正常。若偏低,且無失鹽基礎,提示體液潴留。
④中心靜脈壓在0.59~0.98kPa。若高于1.17kPa提示體液過多。
⑤胸部X片血管影正常。若顯示肺充血征象提示體液潴留。
⑥心率快、血壓升高,呼吸頻速,若無感染征象,應懷疑體液過多。
(4)高鉀血癥的處理:最有效的方法為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若有嚴重高鉀血癥或高分解代謝狀態,以血液透析為宜。高鉀血癥是臨床危急情況,在準備透析治療前應予以緊急處理,方法為:
①伴代謝性酸中毒者可給5%碳酸氫鈉250ml靜脈滴注。
②10%葡萄糖酸鈣10ml靜脈注射,以拮抗鉀離子對心肌的毒性作用。
③25%葡萄糖液500ml加胰島素16~20U靜脈滴注,可促使葡萄糖和鉀離子等轉移至細胞內合成糖原。
④鈉型或鈣型離子交換樹脂15~20g加入25%山梨醇溶液100ml口服,3~4次/d。由于離子交換樹脂作用較慢,故不能作為緊急降低血鉀的治療措施,對預防和治療輕度高鉀血癥有效。1g樹脂可吸附1mmol鉀離子。此外,防治高鉀血癥的措施還有限制高鉀的食物、糾正酸中毒、不輸庫存血,并及時清除體內壞死組織,尤其對擠壓傷患者,如出現難以控制的高鉀血癥,應細心檢查深部壞死肌肉部位,只有清除壞死組織,才能控制高鉀血癥。上述措施無效,血K 仍>6.5mmol/L時應透析治療。
(5)低鈉血癥的處理:低鈉血癥一般為稀釋性,體內鈉總量并未減少,因此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