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中藥能吃魚嗎 喝中藥能吃海鮮嗎能吃大蝦嗎
海帶中藥名叫“昆布”,性味咸,寒。歸肝、胃、腎經。 功能主治軟堅散結,消痰,利水。用于癭瘤,瘰疬,睪丸腫痛,痰飲水腫。根據你吃的中藥組方而定,一般沒事,如果你吃的中藥與海帶相畏或者海帶不利于你的病情,就不要食用海帶。有幾味中藥不能與海帶同吃,否則會危害生命的。所以,開藥時問清醫生,須忌什么,吃中藥最好不吃海帶。下面看看喝中藥在飲食上要忌口的東西。
1、辛辣類
此類食物多辛熱,有通陽健胃之功效,若過多食用則易生痰動火,散氣耗血,故該類飲食僅適合于寒證疾病者,而不適于陰虛陽亢之體及血證、溫病、痔瘺、癰癤患者等。此類食物包括蔥、蒜、韭菜、生姜、酒、辣椒等。如辣椒屬熱性,若有發熱、便秘、尿短赤、口干渴、唇燥、咽喉腫痛、鼻衄、舌質紅等熱象者食用,必然會加重“上火”癥狀,從而抵消清熱涼血及滋陰藥物的功效,故熱證病人就診中醫不可同食辣椒。
2、生冷類
此類食物性多寒涼,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渴,故適合熱證疾病。但卻易影響胃腸功能,因此虛寒體質者及胃腸病患者,當禁忌。如白蘿卜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氣之功效,若體質虛寒及胃腸病患者食之,豈不寒上加寒,胃腸功能更差。另外,在同時服用人參和其它滋補藥時,由于藥性相惡,可降低或消除補藥之效力,故蘿卜與人參不宜同服。
3、油膩類
此類食物包括動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膩有損脾胃健運,故凡外感疾病、黃疸、泄瀉者當禁忌。油煎、油炸之食物質硬、燥熱,不易消化,胃腸有病及“上火”者忌食。
喝中藥牢記三個要點
1、時間:一看病情二看藥性
病情:服藥時間應根據病情來決定,如果疾病在胃部以下,比如發生肝病、腎病等,一般應在飯前30~60分鐘服用湯藥;如果疾病在胃部以上,比如發生在心臟、肺部等,最好在飯后15~30分鐘服用。
藥性:清熱解毒藥、潤腸的瀉藥宜空腹服用;健胃藥或對胃腸有刺激的湯藥以飯后服為好;驅蟲藥應隔夜服,一般是睡前服用一次,第二天早晨空腹時再服用一次;安神藥應在睡前30分鐘至1小時內服用。
2、溫度:不同藥有冷熱要求
湯藥一般情況下宜溫服,就是把煎好的藥液在常溫下涼到30℃~40℃時服用。但是解表、祛寒和活血通脈的藥液應趁熱服下;清熱解毒的藥和止吐類藥,則要等藥液稍冷后服用。
3、次數:1天1劑,早晚1次
一般的湯藥都是一天一次的,但是要把第一次煎的藥和第二次煎的藥混合均勻才好,早晚分服,每次的劑量以150~200毫升為宜。只是清熱解毒藥有特殊要求,可每天服3~4次,如感冒高燒不退者,可4個小時服1次發汗解表藥(不分晝夜),藥液可稍多些。
熬中藥3大注意事項
1、手別碰藥
這是大家最容易忽視的細節。買回來的中藥,大多是用紙包著的,有的是用塑料袋做成的小包裝。把藥放進煎藥容器時,許多人的手會碰到中藥,殊不知,這個動作有時就會影響到中藥的藥效,如果此時手上涂過護手霜或帶有香皂的芳香氣味,更是對中藥的一種污染。因此,最好不要用手接觸中藥,應直接將其倒進容器內。
2、別用鐵鍋
煎藥容器以沙鍋和陶罐為最好;玻璃容器、搪瓷容器(完好無損的)次之;鐵鍋、銅鍋、鋁鍋和錫鍋不能用來煎藥。這是因為中藥的化學成分十分復雜,由于銅鐵鋁等金屬的化學性質活潑,易與中藥中的化學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如鐵易與鞣質生成鞣酸鐵,使藥液顏色加深,并會使藥液帶有鐵銹味,影響藥效的發揮;鋁與有機酸反應,形成化合物被人體吸收后蓄積在肝、腎等組織中,對人體造成損害;銅器受熱易氧化生成對人體有害的銅綠。這些都會影響湯劑的質量,直接關系到中藥湯劑的臨床療效。
3、選擇合適的水
水質同樣會對中藥的藥效產生影響。對煎藥用水,歷代名醫均有嚴格要求,如李時珍將煎藥用水就分為雨水、露水、雪水等五種,這些水都是天然的蒸餾水,比普通的泉水、河水、井水的硬度小,更純凈,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