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延長的并發癥都有哪些 骨延長后遺癥大嗎
現代社會的發展伴隨科學技術的發展,手術技術也隨著疾病的增多而發展完善,而現在有的患者會進行骨延長手術。骨延長手術是治療各種原因造成的肢體不等長的有效方法,但是此種手術的風險比較大,技術操作比較復雜,并且還會產生一系列的并發癥。并發癥嚴重時,還會導致手術的失敗。骨延長患者發病后,會伴有外傷、此外還會導致手指短縮,引發一系列的功能障礙。所以引起其疾病的發生導致的并發癥需要我們詳細的了解。
骨延長的并發癥:
1、針道感染
針道感染的發生率偏高,屬于骨延長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此病的發生與鋼針多、布局不合理、延長過程中切割皮膚、療程長、鋼針張力丟失等有關。患病后,如果發現針道周圍紅腫、有異常分泌物,即時加強換藥、停止延長、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如出現感染嚴重者,鋼針拔除后即可愈合,延長鋼針應盡量使用細鋼針進行固定。
2、鋼針松弛與鋼針折斷
隨著調整延長器而肢體不斷延長和功能鍛煉,會發生鋼針松弛以及應力集中鋼針疲勞而折斷現象。延長鋼針應盡量使用拉張后固定,保持鋼針張力,定期檢查鋼針松緊度。患有骨延長,可以不手術治療嗎?
3、延長骨端提前礦化融合
脛骨延長腓骨部分切除十分重要,往往因腓骨的早期融合誘發脛骨融合。通過臨床觀察,我們認為延長的最佳速度約0.7 mm/d,不宜低于0.33mm/d,如果違反了此原則,延長速度過緩易導致骨端提前礦化融合的并發癥發生。
4、延遲愈合和骨不連
傳統方法延長速度為1~1.5mm/d,通過臨床觀察,我們認為延長的最佳速度約0.7 mm/d,最高限度不宜超過1mm/d,若違反此原則延長速度過快易導致骨延遲愈合,甚至骨不連并發癥發生。骨延長的治療費用是多少?
5、 軸向偏移
截骨后牢固穩定的外固定和熟練的解剖知識是延長中保持軸向防止成角的基本條件。截骨處肌力不等和單環固定不穩以及截骨位置是軸向偏移的主要因素。脛骨近端趨向外翻前凸,脛骨遠端易發生內翻前凸。
了解上述基本知識可以克服或降低成角畸形的發生。因此預防其發生更為重要。術前預計成角方向,術中傾斜5~10度置延長器,通過延長既可保證良好的軸線,術后在觀察過程中如發現肢體偏移、成角、扭轉、不勻稱等情況,隨時調整延長器。
6、肌肉攣縮與關節功能障礙
在小腿延長后肌腱被動拉長,置入的外固定釘限制了肌肉的收縮,超過了其可伸展調節范圍,因此限制了膝、踝關節的活動。Ilizarov等已用證據表明,在一定的速度和頻率進行牽張的條件下,肌肉組織具有再生功能;但如果超過一定的限度則會導致肌肉組織再生失控發生攣縮,結果肌肉攣縮關節屈伸受限甚至僵直。為了避免膝和踝關節功能障礙和肌肉攣縮的發生,治療過程中,需要對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指導。
7、神經血管損傷
在延長術的早期,術后2周內用薄枕將患腿略抬高,密切觀察患肢遠端的血運和足趾的感覺、運動及傷口引流等情況,便于發現肢體的神經、血管的損傷,自術后第7天開始,每天扭動延長器上的撐開螺桿,使之延長0.67~1.0mm,延長的速度視病人耐受情況而定。嚴密觀察,避免因過度牽拉導致肢體血液循環和神經功能障礙。骨延長的發病有何危害?
在延長術的中后期,由于神經血管的延長慢于骨的延長而受到牽張,如果處理不當,容易出現血管神經損傷。在治療中,密切觀察患肢的皮膚感覺、關節活動、動脈搏動及末梢循環情況,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采取措施,如足青紫、蒼白、腫脹可判斷為血管危象,去除肢體有無壓迫、包扎過緊等外部因素,報告醫生給與擴容、抬高患肢、理療、按摩,嚴重時切開減壓。
骨延長(肢體延長)患者的手術較為復雜,其術后的并發癥也比較多,對手術及康復要求高,為了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術后嚴密觀察肢體感覺、運動、血液循環,準確進行肢體延長,指導功能鍛煉,加強并發癥的觀察、預防及治療,是提高肢體延長質量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