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骨髓瘤首發癥狀是什么 多發性骨髓瘤到最后是什么癥狀
在多發性骨髓瘤的認識上,人們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只了解表面癥狀而不深入認識,不明白自己為何患上此病等等。專家介紹,多發性骨髓瘤這種疾病,我們必須要掌握它的表現癥狀。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些這種疾病的表現癥狀吧。
1、高尿酸血癥
血尿酸升高>327μmol/L者在MM常見。北京協和醫院MM 91例中,61例(67%)有高尿酸血癥。血尿酸升高是由于瘤細胞分解產生尿酸增多和腎臟排泄尿酸減少的結果。血尿酸升高雖然很少引起明顯臨床癥狀,但可造成腎臟損害,應予預防和處理。
2、神經系統損害
瘤細胞浸潤、瘤塊壓迫、高鈣血癥、高黏滯綜合征、淀粉樣變性以及病理性骨折造成的機械性壓迫,均可成為引起神經系統病變和癥狀的原因。神經系統癥狀多種多樣,既可表現為周圍神經病和神經根綜合征,也可表現為中樞神經系統癥狀。胸椎、腰椎的壓縮性病理性骨折可造成截癱。北京協和醫院125例中12例有神經系統病變,周圍神經病變3例、神經根損害3例、顱內損害2例、脊髓受壓而致截癱4例。
3、淀粉樣變性
免疫球蛋白的輕鏈與多糖的復合物沉淀于組織器官中即是本病的淀粉樣變性。受累的組織器官常較廣泛,舌、腮腺、皮膚、心肌、胃腸道、周圍神經、肝、脾、腎、腎上腺、肺等均可被累及,可引起舌肥大、腮腺腫大、皮膚腫塊或苔蘚病、心肌肥厚、心臟擴大、腹瀉或便秘、外周神經病、肝脾腫大、腎功能不全,等等。淀粉樣變性的診斷依賴組織活檢病理學檢查,包括形態學、剛果紅染色及免疫熒光檢查。歐美國家報告淀粉樣變性在MM的發生率為10%~15%,而我國的發生率為1.6%~5.6%。由淀粉樣變性損害正中神經引起的“腕管綜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在西方國家多見,而國內尚未見有報告。
4、高鈣血癥
血鈣升高是由于骨質破壞使血鈣逸向血中、腎小管對鈣外分泌減少及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與鈣結合的結果。高鈣血癥的發生率報告不一,歐美國家MM患者在診斷時高鈣血癥的發生率為10%~30%,當病情進展時可達30%~60%。我國MM患者高鈣血癥的發生率約為16%,低于西方國家。高鈣血癥可引起頭痛、嘔吐、多尿、便秘,重者可致心律失常、昏迷甚至死亡。鈣沉積在腎臟造成腎臟損害,重者可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威脅生命,故需緊急處理。
5、高黏滯綜合征
血中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異常增多,一則包裹紅細胞,減低紅細胞表面負電荷之間的排斥力而導致紅細胞發生聚集,二則使血液黏度尤其血清黏度增加,血流不暢,造成微循環障礙,引起一系列臨床表現稱為高黏滯綜合征。常見癥狀有頭暈、頭痛、眼花、視力障礙、肢體麻木、腎功能不全,嚴重影響腦血流循環時可導致意識障礙、癲癇樣發作,甚至昏迷。眼底檢查可見視網膜靜脈擴張呈結袋狀擴張似“香腸”,伴有滲血、出血。因免疫球蛋白包裹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表面,影響其功能,加之血流滯緩損傷毛細血管壁,故常有出血傾向,尤以黏膜滲血(鼻腔、口腔、胃腸道黏膜)多見。在老年患者,血液黏度增加、貧血、血容量擴增可導致充血性心力衰竭發生。雷諾現象也可發生。
高黏滯綜合征的發生既與血中免疫球蛋白濃度有關,也與免疫球蛋白類型有關。當血液黏度(血漿或血清黏度)超過正常3倍以上、血中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濃度超過30g/L時,易發生高黏滯綜合征。在各種免疫球蛋白類型中,IgM相對分子質量大、形狀不對稱,并有聚集傾向,故最易引起高黏滯綜合征。其次,IgA和IgG3易形成多聚體,故也較易引起高黏滯綜合征。
6、肝脾腫大及其他
瘤細胞浸潤、淀粉樣變性導致肝脾腫大。肝大見于半數以上患者,脾大見于約20%患者,一般為肝、脾輕度腫大。淋巴結一般不腫大。少數患者可有關節疼痛,甚至出現關節腫脹、類風濕樣結節,系骨關節發生淀粉樣變性的表現。皮膚損害如瘙癢、紅斑、壞疽樣膿皮病、多毛僅見于少數患者。個別患者有黃瘤病,據認為是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與脂蛋白結合的結果。
上文的6種臨床癥狀表現就是關于多發性骨髓瘤的相關知識講解,你閱讀之后,了解了沒有呢?專家提示,患上這種疾病,擺脫它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早的進行治療,另外,還要做好護理工作,像飲食上多吃一些清淡食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