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大小便不會使勁兒 三歲寶寶大小便老是不說
寶寶整天大便拉褲子上,看他的樣子就是要大便了,問他就是堅決說自己沒有想,有時候甚至已經拉出來一點了,寶寶大小便不說,不知道該怎么辦?跟他說好話也沒有效果,打他也沒有效果!!
寶寶大小便不說怎么辦啊?
培養寶寶好的習慣很不容易,但是改變這種習慣非常容易。寶寶經歷了開襠褲到無襠褲的過程,變得無所適從。加上家長對寶寶尿褲子有被打過的記憶,寶寶對大小便這種事情,越發不知道怎么回事了。寶寶小時候,沒有是非觀念,也不知道對與錯,往往是看著家長的臉來判斷對錯。家長笑了,寶寶就覺得好,家長罵了寶寶就以為不好。家長對孩子尿褲子,打孩子是不對的,因為每件事寶寶會留下記憶,再不懂對錯的時候,誤以為大小便說出來不好。而且坐便的時候,他也忍著不拉不尿,等起來以后,馬上尿或者拉出來。在寶寶成長過程中,家長的耐心教育,顯得那么重要。
教會孩子自己上廁所并非一日之功,有的孩子兩個月后就能學會,而有的孩子則需要半年才能適應,因此,大人需要做好耐心輔導的心理準備。在教孩子自己上廁所的同時,還應幫助孩子逐漸克服尿床的習慣,但解決這個問題則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時間。
大多數家長并不清楚什么時候可以開始教孩子上廁所了。根據專家們的研究,當孩子開始有上廁所的意識時,通常會有一些動作跡象,如突然停著不動達數秒鐘,或拉扯自己的尿布等。大多數幼兒在長到18個月或24個月后就會顯示這些動作。但在某些孩子的身上,這種要求上廁所的動作會發生得更早,或更晚。相比之下,男孩要求上廁所的意識比女孩來得晚。當大人觀察到這些動作出現時,就意味著可以開始教孩子如何上廁所了。
具體“授課”內容包括:
1.教孩子如何上廁所時,大人所使用的語言應是孩子能明白的簡單語言。
2.用語言和動作教孩子如何利用腹部肌肉的力量幫助排尿和排便。
3.教孩子用簡單的語言表達上廁所的需求。
4.每天可有兩個小時不給孩子穿尿布。
5.讓孩子自己走到便盆處。
6.學會脫尿布或內褲。
根據專家們的研究,開始教孩子上廁所的時間最好是夏季。因為在這個季節,孩子身上穿的衣物比較少,易于脫穿。要有意識地教會孩子自己往下脫褲子。隨著孩子對自己上廁所有了一些意識,可增加孩子不穿尿褲的時間。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有:
1.當孩子長到18個月時,就可以開始讓孩子熟悉一些與此有關的物理環境,如把便盆放在孩子容易看得見的地方,并讓孩子認識便盆,使上廁所成為孩子生活的一個自然部分。
2.大人可以領著孩子走到便盆處,但不要強迫孩子這樣做。因為這樣做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對自己上廁所產生不必要的抵觸情緒。
3.在向孩子解釋上廁所過程時,避免使用粗話和地方俚語,應用“小便”和“大便”這樣簡單明了的字眼,避免孩子將上廁所過程與一些不好的東西聯系起來。
4.在向孩子解釋上廁所過程時,要多做些示范動作,在做示范時,要配上相應的解釋。
5.有些男孩喜歡在洗澡時小便。遇到這種情況時,應予以制止,讓孩子養成不隨地大小便的習慣。
6.當孩子成功地完成一次大小便后,應用語言給予鼓勵。當孩子沒做好時,不要打罵相加,避免讓孩子感到很難堪。相反,應鼓勵孩子下次做得好一些。在開始的時候,有些孩子甚至會在沒有需要的情況下在便盆上坐一會兒。遇到這種情況時,不要責怪孩子,而是應該表揚這種防備意識。
7.除孩子對上廁所漸漸養成的條件反射外,還應根據孩子的習性,提醒孩子上廁所,如飯后20分鐘以后,建議孩子坐到便盆上。
8.在對孩子進行“廁所教育”期間,需要讓家里所有的大人對孩子使用同一程序,不能“眾說紛紜”,致使孩子無所適從。 下面是一些能夠使排便訓練容易進行的基本知識和方法。
訓練前的準備:以下個要點可作為判斷孩子能否接受訓練的標準以及訓練指南,你在真正開始訓練孩子學習用便盆大小便之前,要對孩子講清道理并對他進行技能訓練。
有關身體的知識。告訴孩子身體都有哪些部位以及它們各自的功能,包括人體的排泄部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大小便是從哪里排出來的。用把孩子的身體各部位一一指給他看并告訴他怎樣稱呼這些部位的辦法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身體。讓他們看你是怎樣大小便的,當然,最好讓同性的父母為他們示范。不必顧慮這樣做會使孩子神經受刺激,你可以做得很自然。孩子對此不會有什么想法。
排泄用語,孩子需要學會用語言或手勢告訴父母他們要大小便。說話晚的孩子顯然更多的是用手勢。孩子怎樣表達都可以:上廁所,大便,小便,解手,拉屎,尿尿,使用哪個詞都可以,只要大家能明白孩子的意思就行。
訓練孩子的排便意識。你的孩子知道他什么時候想要排便嗎?他能知道自己是拉褲子還是尿褲子了嗎?這些是保證訓練成功的重要技能。許多幼兒不到1歲時就能夠發出他就要排便的信號。當他們長大一些時,這些外部信號往往消失了,但他們的父母可能可以意識到孩子在做什么——特別是當他們總是走到屋角排便時。父母可以利用這些早期的表現幫助孩子理解或講出他們大小便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