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要哪些部位才正確 感冒拔火罐拔哪個位置示意圖
拔罐是我們常見的身體排毒的方式,對我們的健康十分有利。哪些部位不能拔罐?拔火罐的位置一般拔什么地方?下面一起來看下文吧。
哪些部位不能拔罐
1、頭面部位
一般而言頭面部位不建議進行拔罐,因為這樣很可能會留下疤痕影響美觀。皮膚淺薄不易吸拔,還有就是毛發較多的部位不做拔罐,而頭頂就是這樣的部位。
2、皺紋處、皮膚松弛等部位
皮膚若有皺紋、松弛、疤痕凹凸不平時,火罐易脫落,起不到拔罐效果。因此,在皺紋處、皮膚松弛等部位不宜拔罐。
3、重要臟器體表部位
在拔罐的時候要注意避開身體重要臟器相對應的體表部位,因為在這些部位,熱力可直達臟腑,可能會對臟腑的生理功能造成影響。如心口、眼睛等位置。
4、肢體末端
在肢體末端,一些神經分布多,直接會很痛,有可能引起臟器的異常活動的穴位,這些部位不建議進行,如:隱白穴。
5、孕婦腰骶部
孕期婦女進行拔罐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妊娠期間,小腹部依舊腰骶部是禁止艾灸的,否則可能會對胎兒產生不利。孕婦本身是不建議拔火罐的。孕婦拔火罐可能引起先兆流產。尤其是腹部、腹股溝的位置,更加不能拔火罐。
6、其他禁忌部位
男女的乳頭、陰部、睪丸等自然也是不能拔罐的;還有,皮薄、肌少、大血管以及筋肉結聚處(如腋窩、頸動脈處、委中穴等)也不宜進行直接拔罐。
拔火罐一般拔什么地方
具體要看你要治療哪種病,不同一情況拔罐的位置也不會同。如要去濕氣就拔中脘穴、脾腧胃腧穴、足三里,血虛者加拔血海、三陰交;陽虛者加拔關元、命門。
拔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使之吸附于體表,造成局部瘀血,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的療法。拔罐療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成書于西漢時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關于“角法”的記載,角法就類似于后世的火罐療法。而國外古希臘、古羅馬時代也曾經盛行拔罐療法。
拔罐預防保健
1.咳嗽拔罐療法
主穴選定喘穴、肺俞穴;風寒咳嗽配風門穴;風熱咳嗽配大椎穴。用閃火法拔罐,留罐8~10分鐘(年齡較小的小兒罐內負壓宜小,負壓過大易傷患兒皮膚),小兒也可采用閃罐法,每日1次,3~5次為1個療程。
2.頸肩綜合征拔罐療法
患者取俯臥位,醫生在酸脹、麻木及疼痛的頸肩部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外上緣處皮膚上涂抹適量跌打萬花油,將火罐吸附于皮膚上,并于病變部位來回推動火罐,以局部皮膚出現紫紅色或紫黑色痧點為宜。走罐后采用三棱針在痧點局部點刺,選口徑適中的火罐用閃火法在上述部位拔罐,留罐約10分鐘,每處出血約2~3毫升,隔日一次,5次為1個療程。
3.膝關節炎拔罐療法
可采用藥罐療法:將羌活、獨活、防風、木瓜、桑枝、川斷、牛膝、杜仲、艾葉、雞血藤、川芎、當歸各15克裝入布袋內,加清水煮沸5分鐘,再把小號竹罐投入藥汁內煮10分鐘,使用時用鑷子夾起竹罐直接叩于患側內、外膝眼及鶴頂穴處,每次15分鐘,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