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kk44u"><menu id="kk44u"></menu>
  • <menu id="kk44u"></menu>
    <xmp id="kk44u"><optgroup id="kk44u"></optgroup>
  • <nav id="kk44u"><code id="kk44u"></code></nav>

    【原創】中醫針灸常用穴位大全:探尋養生保健的秘密武器

    中醫針灸,作為我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針灸療法通過刺激人體特定穴位,調節氣血,達到治病強身的目的。本文將為您詳細介紹一般中醫針灸中常用的穴位,助您了解這一神秘的治療方式。

    一、頭部穴位

    1.百會穴:位于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具有醒腦、開竅、止痛等功效。

    2.風池穴:位于頸部,當耳垂后下方凹陷中,具有清熱解毒、疏風解表、頭痛目眩等作用。

    3.太陽穴:位于頭部兩側,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具有止痛、明目、緩解頭痛等功效。

    4.印堂穴:位于鼻根與眉間連線的中點,具有清熱解毒、通鼻竅、止痛等作用。

    二、面部穴位

    1.迎香穴:位于鼻翼兩側,當鼻唇溝中點處,具有通鼻竅、清熱解毒、止痛等功效。

    2.頰車穴:位于下頜角前下方,當咬肌隆起處,具有疏風解表、止痛、緩解面部肌肉緊張等作用。

    3.地倉穴:位于面部,當鼻翼旁,當鼻唇溝中點處,具有通鼻竅、清熱解毒、止痛等功效。

    4.承泣穴:位于面部,當鼻翼下緣,當鼻唇溝中點處,具有通鼻竅、清熱解毒、止痛等作用。

    三、頸部穴位

    1.人迎穴:位于頸部,當喉結下方,胸鎖乳突肌前緣,具有清熱解毒、通經活絡、調節血壓等作用。

    2.風府穴:位于頸部,當后發際正中直上1寸處,具有清熱解毒、疏風解表、頭痛目眩等功效。

    3.天突穴:位于頸部,當喉結上方,胸鎖乳突肌前緣,具有清熱解毒、疏風解表、緩解胸悶等作用。

    4.缺盆穴:位于頸部,當鎖骨上窩中央,具有清熱解毒、疏風解表、調節呼吸等作用。

    四、上肢穴位

    1.合谷穴:位于手背,當第二掌骨橈側,拇指與食指骨間凹陷中,具有通經活絡、止痛、清熱解毒等功效。

    2.曲池穴:位于肘橫紋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之間凹陷中,具有清熱解毒、疏風解表、止痛等作用。

    中醫針灸常用穴位大全:探尋養生保健的秘密武器

    3.內關穴:位于前臂掌側,當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具有通經活絡、調節心神、緩解胸悶等作用。

    4.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具有健脾和胃、疏經活絡、調節氣血等作用。

    五、下肢穴位

    1.三陰交穴:位于小腿內側,當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髁后緣,具有健脾和胃、通經活絡、調節氣血等作用。

    2.委中穴:位于小腿后側,當腘橫紋中點,具有清熱解毒、疏風解表、止痛等功效。

    3.足臨泣穴:位于足背,當第四跖骨粗隆下緣,當足小趾伸肌腱外側凹陷中,具有通經活絡、清熱解毒、止痛等作用。

    4.涌泉穴:位于足底,當足跟前方,當足底前三分之一的凹陷中,具有清熱解毒、通經活絡、調節氣血等作用。

    總之,中醫針灸中的穴位繁多,作用廣泛。了解這些常用穴位,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運用針灸療法,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然而,針灸療法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切勿自行操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Tags:

    ? 原創聲明 ?

    本網站所發布的所有文章(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均為原創或已獲授權轉載,受相關法律保護。未經本網站明確書面許可,任何個人或機構不得擅自復制、修改、轉載或用于商業用途。

    如需引用或合作,請聯系本站獲取授權。對于任何未經授權的使用,我們保留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特此聲明。

    上一篇: 中醫視角下的陰唇潰瘍治療: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下一篇: 拔罐減肥期間可以喝牛奶嗎——全面解析拔罐與飲食的搭配
    黄色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