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過敏癥狀表現 艾灸會不會引起過敏癥狀
近年來,陸續有報道,采用艾灸、穴位注射等法,可以誘使機體出現程度不等的過敏反應。雖然預后一般良好,但有時也可出現較重的證候,值得注意。最近亦有單純毫針刺引起過敏性反應的報道。下面重點介紹引起艾灸過敏的原因、癥狀及預防處理之法。
1、艾灸過敏癥狀
艾灸過敏癥狀以過敏性皮疹最為常見。
表現為:局限性(穴位周圍區域)的紅色小疹,或全身性的風團樣丘疹,往往渾身發熱,瘙癢難忍,重者可伴有胸悶,呼吸困難,甚至面色蒼白,大汗淋漓,脈象細微。
過敏反應出現的時間:穴位注射常發生于即刻或不久,艾灸則須一至數小時,文獻報道最長者達10小時。有因艾灸引起過敏者,以后往往可以在艾灸治療時反覆出現。
2、艾灸過敏是什么原因
2.1、體質原因
導致過敏反應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本身具有過敏體質,多有哮喘,蕁麻疹史或對多種藥物,花粉過敏史。
2.2、藥物原因
一般指艾灸致敏:可能因為艾葉中含有某些致敏物質,有人曾將溫灸盒蓋的煙油取下,敷于曾因艾灸導致急性蕁麻疹的患者的前臂內側,結果10小時后,被敷處發癢難受,并出現過敏性皮疹,證實可引起過敏。
3、怎樣預防艾灸過敏
3.1、詢問病史
針灸前,應仔細詢問病史,了解有無過敏史,特別對艾灸有無過敏史。如原有穴位注射過敏者,亦應慎用艾灸療法。
3.2、慎察先兆
艾灸或穴位注射過程中,如出現過敏反應先兆時,應立即停止艾灸療法或注射。
3.3、處理方法
有局部或全身過敏性皮疹者,一般于停止艾灸后幾天內自然消退。在此期間宜應用抗組織胺,維生素C等藥物,多飲水。如兼發燒,奇癢,口干,煩燥不安等癥狀時,可適當應用皮質類激素,如強的松,每日服20~30毫g。中藥涼血消風方劑也有效果。當表現為面色蒼白,大汗淋漓,脈象細微時,除肌肉注射抗組織胺藥物外,可肌注或靜注腎上腺素,必要時,注射腎上腺皮質激素等藥物。
對于因施灸過量,時間過長,局部出現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較大,可用消毒的三棱針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無菌的一次性注射針抽出水液,再涂以龍膽紫,并以紗布包敷。如用化膿灸者,在灸瘡化膿期間,要注意適當休息,加強營養,保持局部清潔,并可用敷料保護灸瘡,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如處理不當,灸瘡膿液呈黃綠色或有滲血現象者,可用消炎藥膏或玉紅膏涂敷。
艾灸要注意什么
1、艾灸前最好喝一杯燙嘴的溫開水;加2~3個紅棗更好。一些氣虛的女性艾灸時或者之后會頭暈,這樣就不會了。
2、艾灸結束2個小時以后才能洗澡。用濕熱的毛巾擦拭艾灸過的部位都不行!很多人說,可以用熱水洗澡,那是錯誤的。熱水也是水濕,如果要洗菜做飯,一定要戴上橡膠手套,用熱水洗。
3、施灸后會出現發熱,口渴,上火,皮膚瘙癢,有的會起紅疹,疲倦,便秘,尿黃,出汗,牙痛,耳鳴,陰道不規則流血,全身不適等現象,不要驚慌,繼續艾灸這些癥狀就會消失。我們同時可以減少艾灸的時間,也可以泡泡腳后艾灸涌泉穴、太沖穴。
4、有的人邊灸邊吃,這樣不好。進食的時候氣血會集中在胃部,影響艾灸的治療效果;再就是對胃氣也是一個挑戰。
5、如果你的月經量不大,特別是有痛經的女性在經期完全可以艾灸,只是你比平時的艾灸時間短一點。
艾灸有什么禁忌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顏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
2、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頭、陰部、睪丸等不要施灸。另外,關節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處、心臟部位不要灸,眼球屬顏面部,也不要灸。
3、極度疲勞,過饑、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或婦女經期忌灸。
4、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無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