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寶寶中醫捏脊療法:助力健康成長緩解常見兒科疾病
在我國傳統醫學中,中醫捏脊療法是一種歷史悠久、療效顯著的兒童保健方法。它通過捏、按、揉等手法,作用于寶寶背部的督脈和膀胱經,達到調理臟腑、疏通經絡、強身健體的目的。那么,中醫捏脊療法能夠治療哪些兒科疾病呢本文將為您詳細介紹。
一、感冒、咳嗽
感冒、咳嗽是寶寶常見的呼吸道疾病。中醫認為,感冒、咳嗽是由于外邪侵襲,導致肺氣不宣所致。捏脊療法可以宣肺解表,疏通經絡,增強寶寶抵抗力,從而預防和治療感冒、咳嗽。
具體操作方法:家長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寶寶脊柱兩側的皮膚,從尾骨處開始,沿著脊柱向上捏至頸部,反復進行5-10次。
二、腹瀉
腹瀉是寶寶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中醫認為,腹瀉是由脾胃虛弱、濕邪內生所致。捏脊療法可以健脾利濕,調和脾胃,達到止瀉的效果。
具體操作方法:家長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寶寶脊柱兩側的皮膚,從尾骨處開始,沿著脊柱向上捏至頸部,同時配合揉按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側,膝蓋下方約四橫指處),每次1-3分鐘。
三、便秘
便秘是寶寶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中醫認為,便秘是由腸道積熱、氣機不暢所致。捏脊療法可以清熱通便,調和腸胃,緩解便秘。
具體操作方法:家長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寶寶脊柱兩側的皮膚,從尾骨處開始,沿著脊柱向上捏至頸部,同時配合揉按天樞穴(位于腹部,臍中旁開2寸處),每次1-3分鐘。
四、夜啼
夜啼是指寶寶夜間突然啼哭不止,中醫認為,夜啼是由于心火亢盛、心神不安所致。捏脊療法可以瀉心火、寧心安神,緩解夜啼。
具體操作方法:家長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寶寶脊柱兩側的皮膚,從尾骨處開始,沿著脊柱向上捏至頸部,同時配合揉按內關穴(位于前臂內側,腕橫紋上2寸處),每次1-3分鐘。
五、增高
中醫捏脊療法還可以促進寶寶生長發育,達到增高的效果。捏脊療法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促進骨骼生長。
具體操作方法:家長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寶寶脊柱兩側的皮膚,從尾骨處開始,沿著脊柱向上捏至頸部,同時配合揉按腎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每次1-3分鐘。
注意事項:
1. 在進行捏脊療法時,家長應確保手法輕柔,避免用力過大,以免損傷寶寶皮膚。
2. 捏脊療法每周進行2-3次,每次5-10分鐘,堅持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明顯效果。
3. 寶寶在感冒、發熱、腹瀉等急性疾病期間,不宜進行捏脊療法。
總之,中醫捏脊療法是一種安全、有效的兒科保健方法,能夠治療多種兒科疾病,促進寶寶健康成長。家長們可以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合理運用捏脊療法,為寶寶的健康保駕護航。
? 原創聲明 ?
本網站所發布的所有文章(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均為原創或已獲授權轉載,受相關法律保護。未經本網站明確書面許可,任何個人或機構不得擅自復制、修改、轉載或用于商業用途。
如需引用或合作,請聯系本站獲取授權。對于任何未經授權的使用,我們保留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特此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