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性粒細胞減少的原因簡答題 中性粒細胞減少的原因文獻
中性粒細胞細胞是機體抗細菌和抗真菌感染的主要效應細胞。炎癥刺激下,大量中性粒細胞趨向感染灶,骨髓釋放中性細胞增加,中性粒細胞數量通常升高。那么遇到感染性疾病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情況時,應該如何考慮呢?
1. 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標準是什么?
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于正常值。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分類,根據病程長短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根據是否遺傳可分為先天遺傳性和后天獲得性。兒童常見急性暫時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具體如下:
2. 感染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機制是什么?
(1) 粒細胞由骨髓中髓系肝細胞分化而來,其生成分為骨髓增殖池(原始→中幼粒細胞),成熟池 (晚幼粒和桿狀粒細胞) 及儲存池 (分葉粒細胞),外周循環中分為循環池和邊緣池,其中細胞互相交換,保持動態平衡。
白細胞計數時所得的白細胞值實際上僅為循環池的粒細胞數,而因微靜脈邊緣血流緩慢,進入外周血的半數粒細胞黏附于血管壁構成邊緣池,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這兩個池中的粒細胞可以互相換位,一過性的從一方轉向另外一方。
(2) 感染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機制很多:中性粒細胞消耗或破壞增加(吞噬病原體后成為膿細胞凋亡、感染誘導自身抗中性粒細胞抗體生成間接破壞);生成或釋放減少(感染引起骨髓抑制);邊緣池扣留增加(感染繼發血管炎,使粒細胞在血管壁附著增加);某些感染也可引起脾大而使中性粒細胞滯留或破壞增多。
3.血常規提示中性粒細胞減少時,應該如何考慮?
(1) 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是兒童暫時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最常見病因,通常在發病早期,但持續時間短暫,引起外周血中性粒細胞輕-重度減少。
常見病毒有: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 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麻疹、腮腺炎病毒、風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可分為以下 2 類:暫時性粒細胞減少:常始于疾病開始的 1-2 天,此時為病毒血癥期,持續 3-7 天,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程度可以很重,但很少引起嚴重感染,與中性粒細胞從循環池再分配至邊緣池有關,中性粒細胞被補體激活后發生聚集,或被循環中的抗體破壞。長期性粒細胞減少:常見于乙型肝炎、EB 病毒、微小病毒 B19、柯薩奇病毒、HIV 感染等。
(2) 細菌感染
常見于細胞內微生物感染:傷寒、副傷寒、布魯菌病、兔熱病;彌漫性、粟粒性肺結核也可見中性粒細胞減少;立克次體、斑疹傷寒等。
臨床重癥感染如敗血癥時可見中性粒細胞不升反而嚴重減少的反常現象,這與破壞、消耗增加及滯留于肺部毛細血管有關,往往提示感染程度嚴重,一項回歸性兒童敗血癥研究結果提示中性粒細胞減低是嚴重感染及預后不良的信號。
新生兒因細胞儲存池少,粒細胞產生的代償能力有限,更易因敗血癥而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
(3) 原蟲感染
黑熱病常引起中性粒細胞甚至全血細胞減少,機制為脾亢、抗中性粒細胞抗體及無效造血,瘧疾、錐蟲病也常并發中性粒細胞減少,瘧疾發熱期中性粒細胞減少主要是細胞遷移。
(4) 其它
散在粒細胞減少個例報導,多無明確原因,推斷為中性粒細胞再分布有關。
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的原因眾多,感染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在分析病因時亦不可忽略其他因素:如先天性、代謝性、低白白血病、藥物性、放射性、SLE 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特發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