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生兒顱內出血的治療不包括 新生兒顱內出血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新生兒顱內出血給患兒及其家庭帶來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再加之該病的患者都是新生兒,身體的各項機能相對較弱,該病的治療難度也較大。因此,合理、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的實施是治病、救人的關鍵。對于不同癥狀的患兒,醫院會采取不同的治療措施。
1.加強護理
保持安靜,減少搬動,頭中位或右側臥位,頭肩略墊高30°。保持患兒體溫在35.5~36.5℃。出生時即有癥狀者,宜推遲喂奶。供氧,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控制入液量,寧少勿多,每天50~60ml/kg。
2.控制出血
(1)維生素K:可選擇使用維生素K1 1~5mg/次,肌內注射,1次/d,連續3天。也可選擇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絡(安絡血)和血凝酶(立止血)、氨甲苯酸或氨基已酸等。
(2)輸新鮮血漿或全血:每天10~20mg/kg。
(3)維生素C:改善血管通透性,有利于止血。
3.抗驚厥
有利于止血和防止新的出血,應及時止驚,需用抗驚厥藥物。原則上選擇一種藥物,劑量要足,或兩種藥物交替使用。用藥期間經常監測藥物血濃度,用藥后密切觀察,以驚厥停止、安靜入睡、呼吸、心率平穩、掌指彎曲有一定張力為度。
(1)苯巴比妥:控制新生兒驚厥首選。首次給以負荷量15~20mg/kg,肌內注射或靜脈緩慢注射。如驚厥仍未控制,可每隔10~15min再給5mg/kg,直到驚厥停止,總量可達30mg/kg。驚厥控制后,12~24h開始給予維持量,按每天5mg/kg,分兩次靜脈或肌內注射,每12小時1次,2~3天后改為口服維持。與安定合用時注意到對呼吸抑制。
(2)地西泮(安定):為治療新生兒驚厥持續狀態的首選藥物,劑量為每次0.3~0.5mg/kg,緩慢靜脈注射。此藥半衰期為15min,通過血腦屏障快,消失也快,因此可于15~20min后重復使用,一天之內可應用3~4次。對難于控制的驚厥可每天給3~12mg/kg連續性靜脈滴注。
4.降低顱內壓
(1)腎上腺皮質激素:對伴有顱內高壓者早期應用有持續緩解腦水腫的作用,可減少甘露醇的重復使用。常用地塞米松,每次0.5~l.0mg/kg,每6~12小時1次,靜脈滴注。多在48h內應用,48h后根據病情決定停用或減量。
(2)20%甘露醇:如已為晚期發生了腦疝,有瞳孔不等大、呼吸節律不整、嘆息樣呼吸或雙吸氣時,可使用20%甘露醇,劑量根據病情決定,一般每次0.25~0.5g/kg(1.25~2.5ml/kg),可6h使用一次,靜脈推注或快速靜脈滴注,顱內壓的高低及意識狀態可作為是否需要重復給藥的指標。
(3)控制液量:因腦水腫致顱內高壓時,控制液體量每天60~80ml/kg,并根據電解質、血漿滲透壓及尿量、體重變化進行調整。
5.維持正常腦灌注
大量IVH時,由于動脈壓降低和顱內壓增高,腦的灌流減少,因此必須維持血壓在足夠的水平上,同時避免血壓的過度波動和腦血流速度的突然升高,沒有必要的過分積極治療反而會加重已經存在的腦損傷。
當收縮壓低于6.67kPa(50mmHg)時可給予靜脈滴注多巴胺[3~5μg/(kg·min)]和多巴酚丁胺[2.5~10μg/(kg·min)],開始時用小劑量,漸增大至高量。
6.腦代謝激活劑
(1)胞磷膽堿:出血停止后,可給予胞磷膽堿100~125mg/次,加入5%~10%葡萄糖液50ml內,1次/d,10~14天為1療程,生后第2天開始,直至癥狀好轉或出院時。
(2)腦蛋白水解物(腦活素):每天1~2ml,稀釋后靜滴,或肌內注射,1次/d,10~14天為一療程,可用2~3療程。
(3)吡拉西坦(腦復康):恢復期可給腦復康,每天0.2g,連續服藥3個月。
(4)其他:可應用細胞色素C、三磷腺苷(ATP)、輔酶A等。
7.腦硬膜穿刺和外科治療 手術指征取決于出血病灶的大小、顱壓增高的體征和是否存在腦疝。大腦表面硬膜下出血伴中線移位,特別是臨床癥狀惡化伴小腦幕切跡疝時,均是急診硬膜下穿刺或切開引流的指征。腦硬膜穿刺1次/d,每次抽出量不超過15ml。位于后顱凹的大量硬膜下出血也需外科手術。對于無明顯癥狀的硬膜下出血患兒,外科手術并不能改善其遠期預后,但需臨床嚴密觀察,若患兒病情穩定,勿須手術。
8.高壓氧治療 可用高壓氧艙全艙給氧法,每天治療1次,氧濃度為90%~100%,壓力為2kPa,每次2h,視病情可連續進行5~10次,至臨床癥狀及B超示腦水腫消失。顱內出血在病情穩定6h后入艙。有驚厥者,待抽搐停止、呼吸脈搏穩定后入艙。
9.支持療法 維持正常的通氣,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維持體溫和代謝正常等。顱內出血至新生兒驚厥時,首先是排除可能存在的代謝紊亂如低血糖癥,低鈣血癥、低鎂血癥、低鈉血癥等,如為代謝紊亂引起,則應立即處理。
10.預防出血后腦積水 腦脊液中的血液和蛋白質可引起蛛網膜炎及粘連,導致出血后腦積水。
(1)腰椎穿刺放腦脊液:可連續腰椎穿刺放出血性腦脊液,在病情穩定后,每天或隔天1次,每次放2~3ml/kg,但連續腰椎穿刺對預防出血后腦積水的價值還有爭議。
(2)纖溶藥物:用纖溶藥物已被嘗試預防出血后腦積水的發生,但需要進一步證實。
(3)腦室穿刺引流:可進行腦室穿刺引流,維持7天后撤除,如頭圍繼續增大,可考慮腦積水分流術。
治療措施是否及時、科學直接影響到新生兒顱內出血的治愈率及日后患兒身體的恢復。一般醫院在治療新生兒顱內出血的方面都會有一些相應的措施。患兒家屬一定要堅信醫院的醫生會盡力為孩子爭取明天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