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如何預防腸腺癌 宮頸癌應該如何預防
            
<h2>宮頸腺癌應該如何預防?</h2>
<P>??? 宮頸惡變 盯上年輕女性</P>
<P>由于環境污染加上生活中的不良衛生習慣,使原本多發于50歲左右的女性宮頸癌,如今也盯上了年輕女性。 和其他腫瘤一樣,綜合近年來各個地區的發病情況,宮頸癌患病已有明顯的年輕化的趨勢,最早期的醫學教科書上記載宮頸癌的平均發病年齡為52歲,以40歲到50歲為最多,但是最近許多醫院的資料表明宮頸癌住院病人中以26至35歲已婚女性年齡群最多見。武警醫院最近幾年資料也表明,宮頸癌住院病人高發年齡群也在30~40歲左右,最年輕的患者為25歲。</P>
<P>積極預防 減少危害</P>
<P>迄今為止,宮頸癌的病因尚無定論。多數專家認為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其發病與早婚、早育、多產、宮頸糜爛、性交過頻、包皮垢及性激素失調等因素有關。</P>
<P>假如女性朋友出現以下癥狀就需注意:</P>
<P>陰道流血:年輕患者常主訴接觸性出血,發生在性生活后或婦科檢查后。</P>
<P>白帶增多:白帶呈白色、淡黃、血性或膿血性等,稀薄似水樣或米泔水樣,腥臭。????預后</P>
<P>宮頸腺癌的預后較差。</P>
<P>1.宮頸浸潤腺癌 預后較浸潤鱗癌差,多發生盆腔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轉移。可能與腫瘤向內生長不易早期發現以致診斷時腫瘤較大,及腫瘤頸管內生長使之較早擴散到宮旁等有關。Eifel報道宮頸腺癌的遠處轉移率為46%,而鱗癌為12.5%。Kjorstad報道宮頸腺癌的5年生存率為51%,鱗癌為68%(P<0.005)。章文華等報道腺癌的總生存率為45%,鱗癌為60.7%。在一項大樣本報道中,宮頸腺癌的實際5年生存率分別為:Ⅰ期60%,Ⅱ期47%,Ⅲ期8%。</P>
<P>(1)臨床期別:隨臨床期別增加其5年生存率遞減。Berek報道Ⅰ期82.9%、Ⅱ期42.9%,曹斌融等報道Ⅰ期85.1%、Ⅱ期60.6%,章文華等報道Ⅰb期77.8%、Ⅱ期52.5%、Ⅲ期27.5%。</P>
<P>(2)組織學類型:組織學類型與預后有關,一般來說子宮內膜樣腺癌預后較好,腺鱗癌、透明細胞癌及微偏腺癌預后差,有腺腔或乳頭結構及不含黏液的腺癌較實質和黏液型預后好,純腺癌較混合型預后好。</P>
<P>(3)細胞分化程度:分化程度影響預后。Fu報道分化好的和分化差的宮頸腺癌5年生存率分別為61%、30%。Hurt(1997)報道Ⅰ、Ⅱ、Ⅲ級頸管內膜腺癌的5年生存率分別為70%、25%和11.1%。</P>
<P>(4)病灶大小:隨腫瘤大小增加其5年生存率遞減。Gragsbe、Rutledge、Hurt等均指出,大塊腫瘤治療后局部復發及遠處轉移率較高。Kilgore認為病灶直徑<3cm和≥3cm者,5年生存率有明顯差異。Berek等報道,病灶<2cm者5年生存率為96.7%,2~4cm者為80%,4~5cm者為50%,而直徑>5cm者無1例存活,且病灶>3cm者,盆腔及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率高達50%。</P>
<P>(5)淋巴轉移:宮頸腺癌盆腔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率較高,隨臨床期別、病灶大小、細胞分化程度及腫瘤浸潤深度增加,淋巴轉移率增加。Fu報道Ⅰ、Ⅱ期盆腔和(或)腹主動脈旁淋巴轉移率分別為15%和40%。Fu、Reagan報道病灶直徑<2cm的15例宮頸腺癌,無1例發生淋巴轉移,2~4cm組5/30例(16.7%)淋巴轉移,>4cm組5/6例(83.3%)發生淋巴轉移。Berek報道分化為Ⅰ級、Ⅱ級及Ⅲ級的腺癌,淋巴轉移率分別為5.3%、11.1%和50.0%。他還報道浸潤<2mm者無1例發生淋巴轉移,2~4mm組2/18例(11.1%)、6~10mm組2/7例(28.6%)、>10mm組4/7例(57.1%)發生淋巴轉移。有淋巴轉移者預后極差。</P>
<P>(6)脈管內浸潤:Saigo等報道脈管內浸潤與預后有關。</P>
<P>(7)腫瘤浸潤深度:隨腫瘤浸潤深度增加其生存率降低。Hopkins指出,即使Ⅰ期患者,若腫瘤穿透到宮頸50%者預后明顯差。</P>
<P>(8)治療方式:治療方式也影響預后。Fu報道單手術組無癌生存率為63%,手術加放療組為83%,而單放療組僅25%。</P>
<P>上述因素均影響宮頸腺癌的預后,而這些因素間又相互關系密切,互相影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