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軀體癥狀障礙發病機制 軀體障礙吃哪個藥更有效
軀體感覺障礙是一種頑固的神經癥狀疾病,能夠反復發作,導致很多患者深受其害,在醫學上均無法正確解釋其原因。當患者身體出現這方面的障礙時,心理和動作都會體現出不同,主要也是由于疾病導致的。那么引起軀體感覺障礙發病的原因有哪些呢?
軀體感覺障礙的確切病因尚不明。近些年來的研究提示,這類疾病與下列因素有關:
1.遺傳報道認為軀體形式障礙與遺傳易感素質有關。在對一組慢性功能性疼痛的研究證明,其陽性家族史明顯高于器質性疼痛;多因素分析顯示家庭遺傳史與疼痛量呈正相關。
2.個性作者的研究發現,不論男女病人其MMPI的廓圖均呈1、2、3、7型,其兩點編碼基本符合神經癥的性格特征。“神經質”個性的患者,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軀體不適及其相關事件,導致感覺閾降低,增加了對軀體感覺的敏感性,易于產生各種軀體不適和疼痛。Sterm的研究發現,軀體形式障礙病人常合并一定的人格障礙,以被動依賴型、表演型、敏感攻擊型較多見。
3.神經生理和神經心理 研究有人發現軀體形式障礙的患者存在著腦干網狀結構注意和喚醒功能的改變,有關腦功能不對稱的研究把轉換障礙的感覺、注意和情緒改變與大腦右半球信息處理過程方式聯系起來,對軀體形式障礙的腦研究指向第二感覺區(S11),該區似乎特別適合用來解釋其神經生理和神經心理的動力學機制。有人認為在情緒沖突時體內的神經內分泌、自主神經及血液生化改變導致血管、內臟器官、肌張力等改變,這些生理反應被患者感受為軀體癥狀。
4.心理社會因素
(1)潛意識獲益: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認為,這類軀體癥狀可以在潛意識中為患者提供兩種獲益,一是通過變相發泄緩解情緒沖突;二是通過呈現患病角色,可以回避不愿承擔的責任并取得關心和照顧。
(2)認知作用:患者的人格特征及不良心境可影響認知過程,導致對感知的敏感和擴大化,使當事人對軀體信息的感覺增強,選擇性地注意軀體感覺并以軀體疾病來解釋這種傾向,增強了與疾病有關的聯想和記憶及對自身健康的負性評價。
(3)述情障礙:有人認為,低文化者不善于用語言表達其深藏的感情,即所謂“述情障礙”(alexithymia)。Lesser認為述情障礙是一種長期存在的人格特征,患者不善于表達其內心沖突,描述軀體不比情感表達更容易,甚至于達到難以區分是內心感情還是軀體感覺。有人認為患者在情緒體驗的自我感受和言語表達方面存在嚴重缺陷,其情緒體驗沒有傳達到大腦皮層并通過語言符號表達出來,而是經過由律神經形成所謂“器官語言”釋放出來。
(4)生活事件:Dantzer強調生活事件與軀體之間的聯系。Bacon發現生活事件與身體主訴呈正比,作者的研究也發現負性事件的刺激量研究組高于對照組,生活事件與疼痛量呈正相關。研究組的社會支持總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與疼痛量呈負相關。生活事件中以長期性應激為主。
(5)社會文化因素:有研究發現,軀體形式障礙特別多見于中老年婦女且文化較低者。還有研究顯示慢性功能性疼痛也多見于女性文化程度較低者。有人認為情緒的表達受特定的社會文化影響,無論在20世紀以前的西方社會,還是今天的發展中國家或發達地區的基層社會,負性情緒都常常被看成是無能恥辱的表現,從而阻礙了該類情緒的直接表露,而軀體不適的主訴則是一種“合法”途徑。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患者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掩飾、否認,甚至于不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緒體驗,而關注自身的軀體不適。盡管癥狀的發生和持續與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難、心理因素或內心沖突密切相關,但病人也常否認心理因素的存在,拒絕探討心理病因的可能。
以上為您介紹的是軀體感覺障礙的發病原因,希望能您認識疾病有一定的幫助。在生活中,我們要多預防疾病,在疾病的發病過程中,我們會了解到,疾病與患者的神經系統是有一定關系的,因此有專家認為。軀體感覺障礙是屬于精神疾病中的一種。因此要多鍛煉身體,多開發大腦,有效的預防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