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淋球菌感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淋球菌感染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發病原因
淋病是一種人類古老的傳染病,《黃帝內經·素問》中已有“膀胱不利為癃”。17世紀Boswell曾記述了他本人患淋病的癥狀、治療、重復感染和并發癥的全過程,最后他死于淋病。1728~1793年JohnHuntel將一個淋病患者的膿液接種到自己身上,以證實他認為可根據感染部位來區別疾病類型的設想,即淋病是發生在黏膜上,梅毒下疳則發生在皮膚上,結果由于合并感染淋病和梅毒,他最后死于梅毒主動脈炎。1879年Neisser從35個急性尿道炎、陰道炎及新生兒急性結膜炎患者的分泌物中發現雙球菌,并相繼被許多學者證實,因而淋病雙球菌現稱奈瑟球菌。1882年Leistikow等在37℃培養的血清動物膠上發現淋球菌生長。1885年Bumn在人、牛或羊的凝固血清上培養淋球菌獲得成功,并接種健康人的尿道內也產生同樣癥狀,從而確立了淋球菌為淋病病原體的結論。淋球菌為革蘭陰性的卵圓形或球形菌,常成雙排列,兩菌的接觸面扁平或微凹,大小為0.6~0.8μm。無鞭毛無莢膜,也不形成芽孢。在膿液標本中淋球菌位于白細胞內。在含有動物蛋白質的培養基上生長繁殖良好,生長環境的最適pH值為7.0~7.5,最適溫度為35~36℃,在5%~10%二氧化碳環境中可縮短培養期。20~48h后觀察菌落為圓形、凸起、濕潤、光滑、半透明、灰白色、邊緣呈花瓣狀。根據菌落大小、光澤等分T1~T5五種類型,T1和T2兩種菌落為毒性菌株,菌體表面有菌毛;T3,T4和T5為無毒菌株,菌體表面無菌毛。菌毛與淋球菌的侵襲力有關。淋球菌雖然具有內毒素,但與其毒力關系不大。淋球菌表面抗原調節宿主和寄生菌間的相互關系,是其致病性和免疫性的重要部分。表面抗原有三類:①菌毛蛋白抗原;②脂多糖抗原;③外膜蛋白抗原。淋球菌對外界環境抵抗力弱,不耐干燥和冷熱。在干燥環境中1~2h死亡。加熱至55℃5min即滅活,室溫1~2天內死亡。對一般化學消毒劑和抗生素均敏感。
(二)發病機制
正常情況下尿液應該是無菌的,由于尿液不斷地沖洗尿道使侵入的微生物很難在泌尿道定居,而淋球菌容易在前尿道、子宮頸、后尿道、膀胱黏膜上寄生,主要是由于這些黏膜具有單層柱狀上皮細胞和移行上皮細胞,而淋球菌上的菌毛使其極容易黏附于上述細胞。淋球菌在酸性尿中(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