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髖關節脫位復位后多久能正常走路 髖關節脫位手法復位方法視頻
髖關節脫位是骨科常見急診,遇到脫位一定要復位,但是復位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俗話說胳膊再粗掰不過大腿,今天的秘籍就是介紹一種復位方法。
一、Allis法
病人仰臥位,操作者站于床上,托抱于患肢膝下,屈髖屈膝90?,朝天花板方向牽引直至復位。操作過程中可讓助手或借助于床單將患者固定于床上,適度給予髖關節內、外旋轉可有助于復位。
成功率:60%
不足:操作者可能會掉下來,腰可能吃不消,改良方法:站在床邊操作
二、East Baltimore法
病人仰臥位,操作者與助手分別站于床兩邊,兩人膝稍屈曲,一手置于患者膝下,互相搭在對方肩上,操作者另一只手在患肢踝部施加向下的壓力(可由另一名助手操作),兩人逐漸站起來以推舉患肢。這一手法借助的是兩個操作人員的股四頭肌和臀肌,向上提供比較強的力量。
三、Tulsa/Rochester/Whistler法
該手法實則為East Baltimore法的變體。病人仰臥位,雙側屈髖屈膝,操作者手臂置于患者膝下,手掌置于對側膝蓋,以此形成支點,另一手置于患側踝部施加向下的力量,同時內外旋轉髖關節。
四、屈曲內收法
病人仰臥位,操作者站其對側,抱其對側患肢,屈膝至最大內收位置,同時對股骨施加內聯牽引,另一操作者一手固定病人骨盆,另一手壓迫股骨頭。本技術要領能使復位可控,減少病人及操作人員相關損傷。
五、以足為支點的復位手法
病人仰臥位,操作者坐于病人足端,操作前盡可能屈髖屈膝,以將股骨頭置于更靠后的位置。操作者將其一腳的足背置于患者患肢踝前,另一腳的足底抵于患者髖部以觸及股骨頭。操作者抱于患肢膝部向后牽拉,適度給予髖關節內、外旋轉可有助于復位。人員有限時可以考慮使用這種方法。不足之處是操作者也是可能會掉下床,老腰可能會受累。此外,如果一腳抵在髖部的位置不當,可能會造成病人坐骨神經損傷。
六、Howard法
病人仰臥位,患肢屈髖屈膝90?,助手抱大腿施加側方牽引(包裹床單進行側方牽引效果更佳),操作者則抱于小腿對股骨施加內聯牽引,通常情況下可適度給予內、外旋以幫助復位。
七、側方牽引法
病人仰臥位,助手使用床單包裹在大腿中部進行側方牽引,操作者則握于患肢足踝部進行縱向股骨牽引。通常情況下需適度給予內旋以幫助復位。本方法適用于無法屈髖的患者。
八、Lefkowitz法
病人仰臥位,病人患肢架于操作者膝上,操作者一手置于大腿遠端膝上,另一手置于患肢足踝施加向下壓力,以膝為支點抬髖。可適度給予內、外旋以幫助復位。這種操作對操作者來說不會傷著老腰,也不用站在病人的床上,但可能會損傷到自己的膝部韌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