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本草綱目治療脫發原文 本草綱目是治療什么的
脫發屬于中醫學“發蛀脫發”、“蛀發癬”的范疇。祖國醫學認為脫發病多與肝腎、氣血有關。“發為腎之候”,“發為血之余”,肝藏血,腎藏精主骨,為先天之本,其華在發,肝腎精血同源,故肝腎精血相互滋生,共為毛發生長之必需物質。本草綱目提到治療脫發方法,我們來看看。
《本草綱目》謂旱蓮草能“烏髭發、益腎陰”,二藥同用平補肝腎之陰;何首烏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云苓、澤瀉健脾滲濕,寓瀉于補,避免滋膩太過;干地黃、丹參清熱涼血活血,蒲公英清熱利濕祛脂,可防本方過于溫燥,反傷陰津、精血之虞;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
眾藥合用,共奏平補肝腎,益氣活血,清熱祛濕,啟竅生發之效。皮脂腺分泌旺盛,頭發油膩,濕熱偏重的油性脂脫,可選加土茯苓、綿茵陳、生山楂、布渣葉、白花蛇舌草以加強清熱除濕祛脂之力。頭皮瘙癢甚者,加白癬皮、地膚子、僵蠶以祛風止癢。頭發焦黃干枯,頭屑較多,偏血虛(熱)風燥的干性脂脫,酌加赤(白)芍、丹皮、當歸、益母草、雞血藤、紫草、白蒺藜、側柏葉以養(涼)血祛風潤燥。伴腰膝酸軟、夜尿頻多者,選加枸杞子、菟絲子、懷牛膝、桑寄生、黃精、山萸肉以增強補肝腎、填精血之功。
心煩口干、口舌潰瘍、舌紅少苔、脈細數屬陰虛火旺者,可加桑椹子、知母、黃柏、玄參以養陰清熱瀉火。精神緊張、失眠多夢者,酌加牡蠣、龍齒、夜交藤、合歡皮、酸棗仁以安神解郁。重用黃芪養發,活用丹參、公英益發“氣為血之帥”,氣能生血、行血、攝血。
有專家認為在氣、血、發三者之間,氣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氣的充足可以促進血的生成,有利于發的生成與固定;氣機的通暢可以促進血液的運行,有利于毛發的濡養,故氣的盛衰直接影響著毛發的榮枯與固脫。在臨床上許多脂脫患者常伴有氣虛的征象,如全身乏力、易疲倦、自汗、脈細弱等,治療時若單純應用滋補肝腎和養血活血之品往往起效較慢,此時重用生黃芪(30g),取其補氣生血生發固發之功用,則收效顯著,療效鞏固。組方中適當加用丹參等活血化瘀類中藥可以改變這種血流狀況。丹參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祛瘀、清熱涼血、養血安神的功效。
現代實驗研究表明,丹參能擴張皮下毛細血管,改善微循環,加強毛囊營養,促進毛發再生,其有效成分丹參酮具有緩和的雌激素樣活性,有抗雄性激素、調節免疫功能及抗菌祛脂的作用。臨床上常用丹參20~30g配藥治療,并囑病人煎煮時后下,以免丹參酮在高溫久煎后減效。臨床觀察中還發現,蒲公英清熱利濕,有較好的祛脂作用,可減少油脂的分泌,有助于本病癥狀的改善,大量使用(用量為30g),效果頗佳。
《本草綱目》謂蒲公英有“烏須發,壯筋骨”之效,現代藥理學亦證明其內含肌醇,確有促進毛發生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