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小兒室性期前收縮怎么診斷 室性期前收縮應注意什么
(一)治療小兒期前收縮的處理一般包括3個方面,即一般治療、病因治療和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應用。一般治療是指患兒生活要規律,按時起居,應保證充分的睡眠,避免劇烈運動和精神緊張。下面重點討論病因治療和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應用。
1.病因治療 對期前收縮患兒進行上述的全面檢查之后應盡可能明確病因,然后給予相應的處理。如由風濕性心臟炎引起者,除給予阿司匹林等抗風濕藥物外,還可以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對已確診為急性心肌炎的患兒也可給予大劑量維生素C、二磷酸果糖及能量合劑等,以改善心肌代謝并保護受損的心肌組織,有助于對期前收縮的治療;在心力衰竭基礎上發生的期前收縮,應積極抗心力衰竭治療;藥物過量引起的期前收縮應立即停藥,洋地黃中毒所致者除停用洋地黃外,應給予氯化鉀和苯妥英鈉。滴注異丙腎上腺素出現期前收縮時應減慢滴速或降低濃度,必要時停用;當Q-T間期延長綜合征和肥厚性心肌病患兒發生期前收縮時,可予普萘洛爾治療;如期前收縮是由于缺氧、低血鉀或高血鉀等一些代謝或離子紊亂引起的,應予及時糾正。實際上有相當一部分小兒在臨床上查不到明確的病因,它可以發生在健康的兒童。據報道用動態心電圖監測健康小兒,室性期前收縮發生率為10%~30%。對有良性期前收縮的小兒及其家長需做好解釋工作,減輕思想負擔,保持心情愉快。既要避免過勞,又要不必過多地限制活動。應預防感冒。如精神過于緊張、焦慮時,可給予適量的地西泮(安定)等鎮靜藥。
2.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應用 期前收縮患兒是否全部病例都需要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哪些病例或在哪些情況下應用,以及如何給予抗心律失常藥物等,這些都是在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實際問題,但目前大家尚缺乏一致的認識。各地醫師掌握的標準和具體方法也不盡相同,需要進一步加以規范。現根據大多數學者的意見對有關問題加以介紹。
(1)用藥原則: ①對良性期前收縮尤其無明顯癥狀者,一般不需要給予抗心律失常藥。 ②健康新生兒和早產兒多見各型期前收縮,常在生后數天內自行消失,可暫不給藥,定期隨訪觀察。 ③雖屬病理性期前收縮,如為單源性且8mg/kg,3~4次/d[15~25mg/(kg?d)],連服3~4個月,當療效穩定后可逐漸減量至維持量3~5mg/(kg?d),療程6個月~1年,少數也有長達2年者。年長兒室性期前收縮也可試用美西律(慢心律),劑量為每次3~5mg/kg,3~4次/d。對洋地黃中毒引起的室性期前收縮,治療時應首選苯妥英鈉,效果良好。本藥緊急時可緩慢靜脈注射,按每次2~4mg/kg,病情穩定后再改為口服,按每次2~5mg/kg,3次/d。普萘洛爾(心得安)也是治療小兒期前收縮較常用的藥物,可用于室上性期前收縮和室性期前收縮的治療,尤其對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兒茶酚胺敏感型期前收縮的療效較好。口服劑量為0.5~2mg/(kg?d),分3次。必要時也可靜脈注射,劑量按每次0.05~0.2 mg/kg(極量3mg/次)。維拉帕米(異搏定)一般用于治療室上性期前收縮,房性或交界區性期前收縮用其他藥物治療無效時可改用本藥觀察。維拉帕米對觸發活動所致的室性期前收縮也有效。口服劑量按2~3mg/(kg?d),分3次。緊急情況下必要時也可靜脈注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