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小兒疳積的治療方劑 小兒疳積的治療偏方
祖國醫學稱天花、麻疹、驚風、疳積為兒科四大證。新中國成立后天花已絕跡,麻疹也能控制,其他急性病均得到及時治療,驚風亦隨之少見,但疳積仍為多發病、常見病。因此小兒疳積的治療就變得異常重要。
小兒疳積的治療之推拿方法
【運大腸】:大腸穴位于食指端橈側邊緣至虎口。媽媽可用一根食指在此處做直線推動按摩,每次推200次,每天1次,還可治療腹瀉。
【推脾土】:脾土穴位于拇指螺紋面。媽媽可用一根食指在此處推動按摩,每天1次,每次推200次,可治療寶寶嘔吐、腹脹。
【揉板門】:板門穴位于大魚際隆起處,媽媽可用一根食指揉此處,每天1次,每次揉50-100次,可治療寶寶腹脹、食欲不振。
【推天河水】:天河水穴位于前臂掌側正中,自腕橫紋中點至肘橫紋中點成一直線,媽媽可用一根食指推動按摩此處,每天1次,每次100-200次,可治療身熱煩躁、便秘的寶寶。
【捏脊】:雙手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狀,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對準食指前半段;然后頂住寶寶的皮膚,拇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兩旁雙手交替向前推動到大椎兩旁,即為捏脊一遍。如此反復4次,可治療寶寶厭食、腹脹、腹瀉。
小兒疳積的治療之挑刺四縫穴
四縫穴位置:四縫穴是經外奇穴,位置在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中節,是手三陰經經過之處,與三焦、命門、肝和小腸有內在聯系。
具體操作方法:
1、取一根三棱針(或圓利針縫衣針),先用高壓消毒或煮沸20分鐘消毒。
2、把患兒的手掌洗凈,在四縫穴處消毒,然后用針對準四縫穴,快速地向中心方向斜刺一分深度(2毫米左右),稍提搖,然后出針。
3、針口可見少許粘黃液體(也有清晰液體滲出量多),用手指擠壓,把粘液擠凈,一直到看見鮮血為止。
4、患兒兩手的8個手指的四縫穴都要挑刺,擠盡粘液(需在醫師指導下進行或由醫生實施)。
5、每周刺2次,3—4周為1療程。
注意:刺后擠出黃色或白色粘液;重者完全是粘液,輕者沾液帶血;病愈后為血液。刺后4小時不可接觸水,以防感染。針刺時應避免四縫穴周圍的淺表小靜脈。
功效:針刺四縫穴能健脾和胃、通暢百脈、消食導滯、化痰去濕、調和臟腑、通暢百脈、解熱除煩。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針刺四縫穴還可改善胃腸血液循環,刺激胃液分泌,可是腸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的含量(消化強度)增加,加強胃腸道蠕動,促進腸粘膜的吸收。
小兒疳積的治療之中藥治療
【湯藥】
(1)積滯傷脾型
面黃肌瘦,毛發稀疏,精神不振,胸脘脹滿,夜臥不寧,大便時干時稀,苔膩,脈濡細,或指紋淡滯。用使君子、三棱、莪術各3克,蕪荑、胡黃連、川黃連、蘆薈各6克,神曲、麥芽、青皮、陳皮、檳梅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
(2)脾虛氣弱型
面色黃暗無華,形體枯瘦,發如結穗,目無光采,大便有不消化,舌淡,脈濡細無力。用人參5—10克,茯苓、白術、山藥、炒扁豆、砂仁、神曲各10克,薏仁、陳皮各15克。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3)氣血兩虛型
面色白、唇干口渴,頭大頸細,骨瘦如柴,腹部凹陷如舟,發育遲緩,神疲困倦,發黃干枯,哭聲無力,納呆厭食,大便溏,舌淡,脈細弱。用人參6—9克,白術、茯苓、陳皮、當歸、木香、黃芪各10克,半夏、山藥各12克,神曲、谷芽各15克,炙甘草3克。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4)感染諸蟲型
四肢肌肉消瘦,面色蒼黃,毛發枯槁脫落,精神不安,煩躁焦急,甚或情緒變異,食欲失常,或嗜食泥土等,肚腹脹大,時時腹痛,脈多弦細。用使君子3~6克,蘆薈、干蟾各6克,砂仁、木香、陳皮、當歸、青皮各9克,川芎、黃連、夜明砂各6—9克。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中成藥】
(1)肥兒丸:每日2次,每次1丸。
(2)疳積散:5歲以上1次3克,每日2次,5歲以下酌減。
(3)小兒磨積片:口服,每日1次,6個月以內服1片,周歲以內1.5片,2歲2片,2歲至9歲,每增1歲,增服1片。
(4)參薈白術丸:每日2次,每次1/4袋。
(5)香砂六君子:每日2次,每次1/4袋。
(6)人參養榮丸:每日2次,每次1/2丸。
小兒疳積的治療之西藥治療
1.維生素B,每日3次,每次1—2片。
2.濃縮魚肝油滴劑,每日15—30滴,分3—4次口服。
3.鈣劑:葡萄糖酸鈣片,每日2次,每次1~2片。多維鈣片,每日2次,每次2—3片。
4.乳酶生片,每次2—4片,每日3次。或食母生,每日3次,每次4—5片。
治療中應注意飲食調節,疳積患兒必須忌口一個月,如豆類制品、麥類制品、糕餅,以及各類零食如花生、瓜子、芝麻、冷飲、巧克力等,以免脹氣;魚類以清蒸為宜,易于消化;增加新鮮蔬菜、水果;補充營養,保證充足睡眠,經常進行戶外運動,多曬太陽,增強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