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我們應該如何預防車輛故障 適應障礙癥能治好嗎
軀體無疾病,心理無疾病,具有社會適應能力是國內外公認的“全面健康”三要素。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性是人們智力發展和腦功能健康的重要標志,是確立人生觀、世界觀,培養良好心理素質的基礎。“社會適應”是指具備人際關系協調能力,在縱橫交錯的人類群體中,能應付各種不同的人際關系,具備處理和適應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的能力。以學生社會適應障礙為例,預防的對策有:
1.說服教育法 心理品質的形成都是以道德認識為基礎的。因此,要塑造積極的心理品質,就必須從提高道德認識,判斷和評價水平為突破口。如學生中普遍存在學習自覺性差的現象,其根源之一是學習目的性不明。不管是學校還是在家里,只要一提到學習、做作業,思想上就產生一種惰性心理,行動上就出現怕學習,不想做作業、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等行為。因此,我們針對不同類型學生的心理狀態及特點,恰當地運用說服教育的方法,曉之以理,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克服頭腦中的錯誤或模糊的認識,達到強化學習目的性教育的目的。
2.情境熏陶法 和諧民主的教育或教學情境是培養受教育者健康心理品質的重要方法。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要有計劃地創設各種方式的和諧民主的教育情境。如創設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情境;教學中的愉快、成功、求知、勤思、民主的氛圍;個別談話時要尊重、期望、鼓勵、嚴格要求的情境等等。從而在和諧的教育教學情境中,使受教育者能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思維成果和感情,克服膽怯、擔心、怕說錯受批評等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增強自信心,培養勇敢和獨立解決問題的心理的勇氣。
3.情境感染法 情緒和情感總是相互感染的。在特定的學校環境中,施教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經常發生感情的溝通,有意、無意地受到情緒感染。施教者力求把自己健康、愉悅、生動的情感、言行去感染自己的教育對象,使其產生強烈而積極的內心體驗。如一次表揚;一次成功的個別談心;一次主題鮮明的活動等等,都會使受教育者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動之以情"的教育方法,既有利于培養興趣愛好和求知欲等積極心態,又有利于相互間心理距離的縮短,使其在能保持穩定而持久的情感,做到專心、積極、主動、認真等。
4.意志磨煉法 各種心理品質的培養都是自覺參加社會實踐的結果。也是在與困難作斗爭中磨煉出來的。因此,磨煉意志品質,顯得極其重要。一是要培養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能夠在困難面前不屈不撓,能自我控制,自我約束。二是要參加集體活動,增強集體觀念,服從集體意志,在活動中逐步養成自制、堅強、剛毅、果斷的意志品質,糾正猶豫、盲目、執拗、魯莽、頑固的不良品質,提高自己的意志水平
5.心理教育法 這是提高心理素質的基本形式,其最終目的是保護和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內容不僅是普及心理衛生知識,還要矯正心理困惑的認識結構。必須通過座談,了解對心理保健知識的掌握、要求和問題,通過調查測試,分析受試者的心理障礙、偏異情況,然后講知識、講保健,共同對心理問題進行剖析交流、專題討論,以聯系實際進行心理健康與修養的教育。
6.心理咨詢法 這是幫助受詢者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礙,使他們能適應社會生活,處理好人際關系,順利完成社會角色轉移。心理咨詢要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在于,要給予信任,給予理解,給予換位(即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還要動之以情,要遵循聆聽(讓受詢者宣泄)、保密(有些深層內容要絕對保密)、疏導(對其提出的特殊問題作面對面的指導)原則。相互信任是咨詢取得成功的基礎。咨詢過程是雙方情感和心理交流的過程,只有這樣方能取得消除精神壓力,達到心理轉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