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什么是社交恐懼癥 社交恐懼癥是什么表現
一個社會,一個時代,都有它自身的特點。正是這些時代的特點,使不同時期的工作,學習,生活有了差異性。我們必須對自己所處的社會或時代的特點有所了解,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融入并適應社會。因為還不夠了解社會,難免會有不安焦慮的情緒,可是過于害怕封閉自己,就會損壞身心健康,容易產生社交恐懼癥。
社交恐懼癥是神經癥的一種。在美國最多的心理障礙疾病中,患社交恐怖癥的人數僅次于抑郁癥、酗酒而名列第三,我國患病人數也在激增,這是一個不容小視的問題。
社交恐懼癥 (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慮癥(social anxiety disorder),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患者對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有一種顯著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或難堪。有些患者對參加聚會、打電話、到商店購物、或詢問權威人士都感到困難。在心理學上被診斷為社交焦慮失協癥(social anxiety disorder , SAD),是焦慮癥的一種。此癥最早被發現于1985年,當時被認為是忽略性焦慮失協癥(Neglect anxiety disorder),經過14年后才漸漸被重視。
一般人對參加聚會或其他會暴露在公共場合的事情都會感到輕微緊張,但這并不會影響到他們出席。真正的社交恐懼癥會導致無法承受的恐懼,嚴重的案例里,病患甚至會長時間的把自己關在家里孤立自己。
患者在面對或進行其所恐懼的社交活動時,除感到焦慮外,多數會伴隨著如臉紅、發抖、異常冒汗、心跳加速、心悸、輕微頭痛、暈眩、胸悶、呼吸急促等生理癥狀。
社交恐懼癥不應該與驚恐障礙(panic disorder)混淆,驚恐障礙患者相信他們的恐慌是由某些嚴重的物理原因造成,在發作當時或之后往往去醫院或叫救護車。社交恐懼癥患者也許會經歷恐慌發作,但是他們會察覺到自己經歷的是由非理性的恐懼造成的極大焦慮。很少社交恐懼癥患者愿意在那時去醫院,因為他們害怕權威人士的拒絕或評斷。與權威人士打交道對大部份社交恐懼癥患者來說特別困難,像是打電話詢問、參加約會、派對、或工作面試等等。
有社交恐懼的人內心都有那么一個超然、完美、權威的我,它用苛刻的“必須”來控制自己,當社交中稍有不完美,一種強烈的自我否定、貶低、譴責油然而生。文化激發人對自尊、理想化自我、榮譽的過度追求,結果導致一種反向,對自己產生一種神經質的壓抑與否定。
恐慌、緊張等狀況都是焦慮情緒的表現,如不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幾周或者數月后可能會發展為焦慮癥,甚至產生社交恐懼癥。焦慮癥除了呈現持續性或發作性驚恐狀態外,同時伴多種軀體癥狀。所以焦慮癥需要及時的、科學地治療。對社交恐懼的治療多半不是針對恐懼本身,而往往是針對如何接受恐懼,并克服對社交環境的回避行為。
社交恐懼癥是一種病,但絕不是無法治療的絕癥。我們要做到的,僅是勇敢一點,積極主動地反思,找到自己心理問題的癥結,擺攤種種社會因素而引起的過分自卑,坦誠的接納自己,承認自己不善社交,允許自己不完美甚至甘愿自己有些另類、討人嫌,大方地承認自己的弱點,更要學會主動尋求他人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