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肝硬化早期癥狀和前兆是什么 早期肝硬化癥狀有哪些癥狀
現在,我們不合理的飲食會造成我們身體出現各種的疾病。其中,肝硬化是慢性進行性肝臟疾病,與其他的疾病相比,肝硬化的癥狀的危害程度相當大,于是需要我們在生活當中提前預防與治療。那肝硬化的早期癥狀有哪些呢?下面看一下詳細介紹吧:
肝硬化的起病和過程一般較緩慢進行,也可能隱伏數年之久(平均2~5年)。不少病人是在體格檢查或因食管靜脈曲張突然嘔血或因其他疾病進行剖腹手術時,甚或在尸解時才被診斷。
1.一般癥狀 疲倦乏力為早期癥狀之一,此與肝病活動程度有關。產生易疲勞乏力的原因與食欲不振攝入熱量不足以及糖類、蛋白質、脂肪等中間代謝障礙,熱能產生不足有關。另外由于肝臟損害或膽汁排泄不暢時血中膽堿酯酶減少,影響神經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和乳酸轉化為肝糖原的減少,肌肉活動后乳酸蓄積過多之故;體重下降也為常見癥狀,主因食欲減退,胃腸道消化吸收障礙以及體內白蛋白合成減少等;低熱原因可能系肝細胞壞死,炎癥活動或由于腸道細菌產生的內毒素等致熱物質經側支循環,進入體循環,未經肝臟滅活而引起。此外肝臟不能滅活致熱性激素,如還原尿睪酮等也可發現。
2.消化道癥狀 常有食欲不振或伴有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等癥狀。與肝功能障礙和門靜脈高壓,使胃腸道阻性充血而分泌與吸收功能發生紊亂所致。晚期出現腹水或消化道出血。
(1)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痔靜脈曲張:均可引起大量出血,其中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大出血多見。表現為嘔吐大量鮮紅色血并有黑便。出血常迅猛,病人可陷入休克甚至死亡。大量出血時可排出血便。痔靜脈出血為鮮血便,但較少見。
(2)消化性潰瘍:在肝硬化病人比正常人發病多,據報道其發病率在臨床尸解中分別為18.6%和17.7%,十二指腸潰瘍多于胃潰瘍。其發病原理可能為:
①食物中的組氨酸經脫羧后形成組胺,在肝臟內解毒。肝硬化時解毒功能低下,側支循環形成后存在于門靜脈的促胃液分泌的物質組胺、5-羥色胺均不經肝滅活直接入體循環而使胃酸分泌增加。
②門脈高壓時,上消化道黏膜下靜脈及毛細血管擴張、淤血引起黏膜微循環障礙、代謝紊亂,黏膜細胞壞死,形成糜爛、出血,嚴重時發生潰瘍。
③肝硬化時常伴有內毒素血癥,腸道吸收內毒素經側支循環入體循環,加重黏膜屏障的破壞而發生潰瘍及消化道出血。
④肝腎綜合征時有毒物質的貯留直接破壞黏膜屏障。
⑤感染作為應激因素而發生潰瘍。急診內鏡檢查報道肝硬化病人上消化道出血由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引起者占24%~41%,而非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者占45%~76%。
(3)反流性食管炎:腹水病人由于腹壓增高,引起胃液反流入食管,侵蝕食管黏膜發生炎癥而致食管靜脈破裂大出血。
(4)胃黏膜病變:常為肝硬化的并發癥。由門脈高壓引起的稱為門脈高壓性胃病。門脈高壓引起胃黏膜和黏膜下血管(包括毛細血管、小動脈和小靜脈)普遍擴張、扭曲,形成動靜脈短路和血管瘤,黏膜下靜脈動脈化所致。內鏡下的特征性表現為充血性紅斑、“馬賽克征”或“蛇皮征”。一般在彌漫性充血、水腫的基礎上出現散在的紅斑,中央明顯發紅,周邊漸淡,紅白區對比顯著,界限清楚。有的呈明顯的蜘蛛痣樣改變,常可伴有散在的甚至彌漫性的糜爛、出血或小的潰瘍。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其出血較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緩和,可有嘔咖啡色物和黑便。
(5)膽系感染、膽結石:肝硬化合并此癥均高于非肝硬化者。膽系感染多為慢性病毒性感染。膽結石的原因系由于慢性溶血、巨脾分泌溶血素及膽系感染而形成膽紅素鈣結石。
(6)腹瀉:相當多見,多為大便不成形。由于腸壁水腫,吸收不良(脂肪為主),煙酸缺乏等。
3.營養不良的表現 消瘦、貧血、有各種維生素缺乏癥。如夜盲、皮膚粗糙、毛囊角化、舌光滑、口角炎、陰囊炎、脂溢性皮炎。指甲蒼白或呈匙狀、多發性神經炎等。
通過上面詳細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肝硬化的前期癥狀有了非常深刻的認識了呢。那么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就要預防這種疾病的出現。合理的規劃自己的飲食和生活,是最好的保證健康的方法,希望大家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