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艾灸除脾濕的穴位 脾濕艾灸灸哪個穴位
脾濕可分為寒濕和濕熱。寒濕困脾:是指寒濕內盛,困阻脾陽,脾失溫運,以納呆、腹脹、便溏、身重為主要表現。其臨床表現為脘腹脹滿,口膩納呆,欲嘔,口淡不渴,腹痛便溏,頭身困重,或小便短少,肢體腫脹,或身目發黃,面色晦暗,或婦女白帶量多、舌體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膩、脈濡緩或沉細。濕熱蘊脾:是指濕熱內蘊,脾濕健運,以腹脹、納呆、發熱、身重、便溏不爽為主要表現。其臨床表現為脘腹脹悶、惡心欲嘔、口中粘膩、口渴不多飲、便溏不爽、小便短黃、肢體困重、或身熱不揚汗出熱不解、面目發黃色鮮明、或皮膚發癢、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艾灸具有溫通的作用,還具有調理臟腑的作用,雖未濕熱體質,但是從濕熱的病因機制來講,屬于脾虛為本,運濕不能,久而化熱。運用艾灸的溫通調理作用后,可從根本上解決濕熱問題。
1、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從腳趾出發的脾經經氣在這兒往里深入,可以健脾除濕。它在膝蓋下方,沿著小腿內側骨往上捋,向內轉彎處的凹陷,就是陰陵泉所在。每天要用手指按摩這兒,時間不拘,空閑的時候灸可以,但是要保證一天總共按揉時間在10分鐘以上。
如果體內脾濕,按這會很疼,但是堅持按揉,你會發現疼痛會逐漸減輕,那會脾濕就在好轉。
2、足三里是治脾胃病的第一穴,要化脾濕當然也不能落下它。刺激方法最好是艾灸,打個比方,濕衣服用火烤干得快,所以脾濕用點著的艾條灸去得快。每天睡覺前用艾條灸,可以協助陰陵泉除濕。可艾灸其他輔助穴位:天樞、神闕、中脘。
操作方法:空閑的時候按揉陰陵泉,一天要保證10分鐘。晚上睡覺前,用艾條灸兩側足三里3-5分鐘,最好灸之前先按揉兩側陰陵泉1-2分鐘。
艾灸,推薦我們自制的中藥艾條。在三年陳艾的基礎上,加入山甲,當歸,川穹,丹參,益母草,乳香,牛膝,紅花,等二十種草藥 ,艾條味足功效區別于其他艾條:熱量足,滲透力強, 疼痛灸患處,寒癥需要灸肚臍和腎輸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