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1艾滋病人真實壽命 艾滋病人免疫重建后的壽命
今天,是第28個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病,沒有疫苗,無法治愈。但這并不代表,面對艾滋病,人們就束手無策。早發現早診斷,加上科學規范的抗病毒治療已經被證明是控制艾滋病病情發展的有效途徑。性、血、母嬰三種傳播途徑,一方面限制了艾滋病病毒短時間內快速傳播的可能。另一方面也給艾滋病篩查帶來難度。
嚴宇斌,市疾控中心艾防科負責人,為了解艾滋病傳染高危群體的狀況,不僅每年組織公開宣傳活動,還曾在充分溝通獲取理解之后到娛樂場所和男同聚集場所實地了解,帥氣的他,甚至還遭遇過男同表白的“尷尬”。
“了解高危行為,提高安全意識,擔心被傳染就盡早主動接受篩查,一旦確診則盡量克服恐慌心理,接受規范治療”——這不僅是嚴宇斌的想法,也是在走訪中,相關科室的醫護人員希望向市民傳達的主要內容。南方日報記者王彪
現狀
惠州確診病例男女比例2.52:1
惠州的艾滋病患者一共有多少?市疾控中心專家表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定期公布本行政區域的傳染病疫情信息,市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無權限公布艾滋病疫情相關數據。
根據國家衛計委公布的消息,截至今年10月底,我國報告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數達到57.5萬例,死亡17.7萬例。就廣東省而言,記者查詢省衛計委官方網站發現,最近一次公布的廣東省艾滋病患者病例是在11月13日發布的2015年10月全省法定報告傳染病疫情,艾滋病的發病數311例,死亡數為63例。
市疾控中心表示,惠州于1996年報告的首例HIV感染者為外市流動人口,2000年報告首例本地戶籍HIV感染者。艾滋病疫情在惠州保持緩慢上升的趨勢,年檢出率較為穩定。目前累計報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在全省居第13位。
在惠州的全部累計報告病例中,流動人口居多,超過60%。以20—50歲的青壯年為主,男女比例為2.52:1。不過,這是否反映了惠州艾滋病病例的真實情況,仍然存疑。可供參考的另一個數據是,據嚴宇斌表示,近年來,到市疾控中心咨詢艾滋病的市民中,男女比例同樣約為2.5:1。
此外,市疾控中心專家告訴記者,目前惠州艾滋病疫情呈現幾個特點。首先,性接觸傳播取代了以往的共用注射器吸毒傳播,成為主要傳播途徑。嚴宇斌向記者透露,據他了解,一方面是吸毒人數得到有效遏制,另一方面吸毒人員對艾滋病的認識也在提升,共用吸毒用具的狀況有所好轉。其次,在報告的病例中,以20—50歲的青壯年男性為主,但滿1歲的低年齡段和最大年齡達92歲的高年齡段近年來有增加的趨勢。再次,由于艾滋病毒往往有數年潛伏期,既往報告病例正逐漸進入發病期,抗病毒治療壓力增大。最后,艾滋病疫情有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擴散跡象。
鑒于以上狀況,近年來,艾滋病防治的宣傳隨之從高危群體向普通市民拓展。11月28日,以“行動起來,向‘零’艾滋邁進”為主題的惠城區2015年“世界艾滋病日”宣傳活動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了解。記者觀察到,有些年齡較大的市民依次將20多塊宣傳板一一看完。
就在今天上午,市疾控中心還與惠州學院在惠州學院少康樓附近合作開展艾滋病防治知識宣傳活動。這一活動的背景是,根據國家衛計委官方網站消息,近年來,我國青年學生艾滋病疫情增長較快,2015年1—10月共報告2662例學生感染者和病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7.8%。
篩查
更全面篩查需建監測哨點
在此前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惠州已初步建立起涵蓋各縣區的艾滋病檢測和防治網絡,市中心醫院、市第三人民醫院和各縣區人民醫院為艾滋病防治定點醫院,主要醫療機構都會對住院病人、孕產婦等人群進行免費檢測。所有確診的艾滋病病例都會建立完整檔案,并定期回訪。
然而,嚴宇斌坦承,相比周邊地區,惠州在艾滋病篩查方面仍存在不足,其中一個重要制約因素是尚未建立艾滋病監測哨點。
艾滋病監測哨點,是國家層面為了解和掌握各類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中艾滋病病毒(HIV)流行水平、流行趨勢,以及各種影響因素而在全國設立的監測機構。根據國家衛計委發布的《2010年艾滋病防治項目管理方案》,將在全國建立并運轉國家級監測哨點1975個,性病監測點105個。記者在衛計委官網查到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9月30日,全國已建立艾滋病監測哨點1888個。然而,嚴宇斌表示,惠州并不在其中。據他表示,建立哨點之后,可以得到國家層面在資金上的支持,從而獲得更全面、更準確的病例數據。
在哨站尚未建立的情況下,掌握艾滋病例的狀況,難度不小,而思想上的不接受,被認為是最大障礙。“我們之前想在一些工廠開展篩查,對方開始同意了,但深入溝通后,卻被對方拒絕。”嚴宇斌說,去年開始聯系一些學校希望開展宣傳活動,也大部分被婉言謝絕。“幸運”的是,在唯一答應的惠州城市職業技術學院開展的活動取得良好的效果,今年該校自行籌備活動,并邀請艾防科工作人員去學校舉辦宣傳講座。
市中心醫院是惠州艾滋病患者的定點醫院,感染內科的主任鄭如添對加強篩查有自己的看法,他期望便攜式篩查設備能盡快得到推廣。據他了解,此類設備已經研制成功,目前要等有關部門確認符合醫療設備的要求后,可下放到基層醫療機構。
治療
早診斷+藥有效+遵醫囑
“如果藥有效,而且能按規律服用,艾滋病人可以達到自然壽命。”每當面對艾滋病人“我還能活多久”的疑問,主任醫師鄭如添往往會如此回答。
這一觀點,似乎與人們對艾滋病的慣常看法有相當不同,但并非憑空而來。從2003年收治艾滋病人以來,市中心醫院感染內科共收治了270多名艾滋病人,鄭如添透露說,治療時間最久的病例是2004年收治的,目前仍然在世,而且“現在狀況還挺好”。
鄭如添強調說,“藥有效”和“按時服”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前者與艾滋病人是否及時就醫和發病病程的長短有關,后者則更多與病人自身的心理狀況有關。達到國家規定的艾滋病治療要求,都可以享受到6種免費抗病毒藥物的治療,但藥物的副作用仍會讓部分患者有抗拒心理。“即使是美味佳肴,每天吃也有吃厭的時候,更何況是藥呢?”部分艾滋病人如此表示。
除此之外,如果患者身體具有某種天然耐藥性,則相應抗病毒藥物就難以發揮作用。由于耐藥性檢查對設備和費用的要求較高,目前惠州尚不能提供此類服務,“患者如果先去廣州等地做了耐藥性檢查,在藥物的選擇上就能更有針對性”。此外,如果在確診艾滋病的時候,已經有其他感染疾病,則治療效果也會變差。
除了耐藥性檢查之外,惠州與廣州等一線城市在艾滋病治療上的主要差距在于綜合診療處理等方面。鄭如添表示,“廣州等城市在救治團隊和設備方面有優勢,除國家免費提供的6種藥物之外也有更多選擇,在醫保報銷方面也存在政策差異。”不過,總的來說,如果只需要按照國家有關診療規范就能有效控制的,艾滋病人并不一定要前往廣州等地,而應在居住地的定點醫療機構就醫。
根據《南方日報·惠州觀察》與惠州本地西子論壇聯合開展的網絡調查顯示,在參與網絡調查的市民中,幾乎全部市民都準確判斷出艾滋病病毒的三種傳播途徑,但只有大約七成左右能準確說出艾滋病屬于傳染病而非性病或者血液類疾病,大約一半左右市民知道用于艾滋病宣傳的標示是紅絲帶。
在對艾滋病患者的態度上,戒備心理仍然較為明顯:有超過四成的市民拒絕和艾滋病患者就餐、握手,而當問到“預防艾滋病,哪個方法是錯誤的”時,七成左右的市民正確選擇了“遠離艾滋病,避免與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接觸”。
兩個看似矛盾的數據正表明了,惠州市民在認識上已經對艾滋病有了較為客觀的了解,但最難的還是要邁過心理上的那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