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子宮癌的征兆 子宮癌的早期癥狀及表現
很多明星的死去都是檢查結果被診斷出子宮癌,所以這么公開的疾病,對于女人的威脅是不容小事的,子宮癌是子宮內部的腫瘤惡化發展。在治療上方法上目前沒有特別好的措施。就需要我們日常生活中注意保養自己的子宮。
子宮癌子宮內膜癌是起源于子宮內膜腺體的惡性腫瘤,又稱子宮體癌,是常見婦科惡性腫瘤之一,好發于更年期和絕經期,多見于未婚、少產、肥胖伴高血壓病、糖尿病的婦女。子宮內膜癌發病一般認為與雌激素有關。最常見的病理類型是腺癌,本病一般直接發展緩慢,主要表現為不規則陰道流血及排液增多。各種途徑是直接拒蔓延或經淋巴及血行等。治療半年以手術為主輔,以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孕酮抗雌激素等藥物為輔,若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正確治療效果較好。復發多在3~5年內也,有遠期復發,所以需要長期隨訪。
在全球范圍內,每年約有20多萬女性死于宮頸癌。在發展中國家,宮頸癌則屬于常見多發的婦科腫瘤,排行榜首。我國每年新發現的病例為13.15萬,死亡率最高的地區是山西,最低的是西藏。總的趨勢是農村高于城市山區高于平原,根據個省市自治區回顧調查,我國宮頸癌死亡率占總癌癥死亡率的第位占女性癌的第位宮頸癌的轉移。子宮癌的簡介 子宮癌正確的名稱是子宮體癌或子宮內膜癌,主要是生在子宮內里,和子宮頸癌并不相同的病癥。 子宮體癌患者大部分是五十歲以上的婦女,其中有大多數病患者的身體肥胖,或長久已有卵巢功能失調,以往亦有部分婦女,因為更年期之后,就長期服食女性荷爾蒙藥,而有可能增加患子宮癌的機會。
直到現在醫學界還未可以確定是什么原因引致子宮癌,一般認為可能是多項因素的交叉協同作用所引起的,其危險因子有:子宮頸糜爛、性行為頻繁、或性生活紊亂、或忽略性行為之清潔、忽略經期衛生、性伴侶包皮過長、且可能與皰疹二型病毒(HSV_2)及人乳頭瘤(HPS)有密切
子宮癌關系,甚至連性病、披衣菌感染等有關。
子宮癌居婦科惡性腫瘤的首位,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80年代全世界子宮癌每年新發病例為45.9萬,而中國則為13.15萬.約占新發病例總數的1/3。據中國1973~1975年死亡回顧調查統計,子宮癌死亡率為14.6/10萬,每年約有5.3萬死于子宮癌,居女性癌死亡的第2位。子宮癌的流行特征為:經濟不發達國家的發病率高于發達國家,就中國而言,子宮癌的發病和死亡均存在山區高于平原,農村高于城市及顯著的地區差異。自50年代末開展子宮癌普查以來,北京、上海、江西、湖北等10個地區子宮癌患病率均大幅度下降,北京市降至2.5/10萬。但近年世界各國資料顯示子宮癌有年輕化和子宮頸腺癌發病率上升的趨勢。
子宮癌的發病因素至今尚不明確,認為是多因素協同綜合作用的結果,性混亂(包括男、女雙方)、初次性交年齡小,婚產因素、宮頸糜爛、病毒感染(HSV-2,HPV)等為子宮癌的高危因素,國外報道15歲以前開始性生活或有6個以上性伴侶者,子宮癌的發病危險增加10倍。
但是子宮癌在早期發現,可以及早治療,痊愈的機會比較高。
子宮癌病因病理 在生育期婦女,子宮內膜每個月都增厚,準備接
子宮癌受一個受精卵,如果卵子未受精,子宮內膜的外層組織和血管剝脫,通過月經排出,良惡性腫瘤都能影響子宮,子宮壁肌瘤是良性瘤,非癌前病變,有肌瘤的婦女不增加子宮癌的發病風險。子宮內膜增殖是最嚴重的良性病,在一些婦女,它可以發展為子宮癌。
大多數子宮癌在子宮內膜出現,叫子宮內膜癌。惡性度更高的子宮肉瘤發生在子宮壁肌層,發病總數在所有病例(僅為子宮內膜癌)中不足5%。如不治療,子宮內膜癌能穿透子宮壁侵犯膀胱或直腸,或擴散到陰道、輸卵管、卵巢或更遠的器官。幸運的是子宮內膜癌生長緩慢,常在遠處擴散前被確診。每年約有32000的美國人被診為內膜癌,約80%以上的病人被治愈。
子宮癌的高發者包括初潮早、晚絕經的絕經后婦女;患有肥胖癥、糖尿病或者高血壓;生育少或未生育;不育;月經不規則,或子宮內膜增殖。為治療乳腺癌而服用三苯氧胺的婦女,發病的危險很小。但是服用避孕藥的婦女比不服藥的絕經后婦女,幾乎有一半的人易發展為子宮癌。
子宮內膜癌的敏感性與子宮內膜中未被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水平有關,理由是簡單的:隨著細胞快速分裂,癌細胞突變的機會增加,當雌激素刺激細胞分裂時,孕激素抑制細胞分裂。對絕經后婦女用激素來替代療法,采用劑量雌孕激素結合的劑型,這樣減少子宮內膜癌的發病風險。然而,采用激素替代療法的婦女,應定期檢查,以發現子宮內膜癌的征兆。
子宮癌的臨床表現 子宮位于檢查者肉眼看得到和婦產科儀器容易到達的地方,細胞檢查比較容易做。
1.子宮頸癌初期癥狀有陰道分泌物增加并帶有顏色、性行為后有出血現象,發展期的癥狀有性行為后出血較明顯、陰道分泌物有異常臭味,惡化期癥狀有日常出血、分泌物惡臭、腰痛、下肢類似神經痛。
2.子宮體部癌初期癥狀有(更年期后)閉經期后子宮出血。發展時期的癥狀和子宮頸癌相同。
3.絨毛性腫瘤可分為良性破壞性畸胎和惡性絨毛上皮癌兩種,這種惡性腫瘤是懷孕引起,其中因葡萄胎所續發者占80%;子宮外孕、正常懷孕所續發者則占20%。絨毛上皮癌早期容易蔓延到肺、腦、腎、腸等部位,所以必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初期癥狀有葡萄胎、流產后持續出血、腫瘤容易崩潰、發燒、發展期的癥狀有吐血痰、胸痛、高度貧血、子宮出血。子宮癌癥狀分析 最常見癥狀為異常的子宮出血。在中國和其他國家文獻報道其發生率為88%~96%。最多見于絕經期或絕經后出血,表現為血性分泌物或不規則陰道流血。一次出血也可能僅持續1~2天,幾個月不復發。由于更年期排卵可能不規律,故多數婦科醫生認為絕經后出血的最好定義應是 “發生于最后一次出血后至少1年的任何出血”。約20%的絕經后出血是由盆腔腫瘤所致。約10%患者(中國有學者報道為47.70%)在陰道流血前有漿液性陰道排液;若腫瘤壞死并有感染時,則為惡臭的排液。頸管堵塞時,可以形成宮腔積膿。
若出血發生在絕經前,可表現為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所以對于更年期出血的患者,不能單純認為是內分泌失調所致的良性疾患,而應常規刮取子宮內膜標本以排除惡性病變。臨床資料表明,絕經前患功能性出血者后來有較高的宮體癌發生率;絕經后發生宮體癌者比對照組有更高的絕經前功能性出血發生率;絕經前發生宮體癌者以往有明顯高的功能性出血發生率。
晚期患者可出現下腹痛、腰痛、貧血及惡病質。
在接受雌激素治療絕經后癥狀的宮體癌患者中,約20%是無癥狀的。因此在制訂雌激素治療計劃前應做子宮內膜活檢以排除增生或癌,且應對這些婦女定期(間隔1年)進行子宮內膜的病理學監測。
早期宮體癌患者盆腔檢查無明顯異常。子宮體大小和性狀往往正常(約占40%)。子宮體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腫瘤的擴散,但更多取決于所伴有的肌瘤或宮腔積膿,多數病
子宮癌例宮腔越大,預后越差。對有上述癥狀的絕經后婦女,檢查發現子宮體萎縮不明顯,反顯飽滿或有宮腔積膿時,則應疑及此病。宮腔積膿時,由于感染及宮腔壓力增加而有利于癌的早期侵蝕肌層。
子宮癌國際分級 1975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單純性子宮內膜腺癌的組織學分級法:
Ⅰ級:為高度分化癌,常局限于子宮內膜,偶見單層或復層乳頭樣上皮,排列不整齊,可呈塊狀,間質減少。
Ⅱ級:為中度分化癌,腺體輪廓欠清晰,一部分呈癌塊狀;細胞極向消失,核分裂常見。
Ⅲ級:為低分化癌,腺體結構消失,以癌塊為主,有時須經結締組織染色方可與肉瘤區別;成堆的癌細胞侵蝕間質并深入肌層。
Ⅳ級:為顯著未分化癌,癌細胞幼稚,缺乏分化或不典型分化,有絲分裂象明顯。
組織學分級有顯著預后意義,分級越高,預后越差。
子宮內膜癌表現 (一)全身表現:相當一部分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壓或肥胖。貧血而發生于出敵國時間較長的患者。病臨晚期因癌腫消耗、疼痛、食欲減退、發熱等,出現惡病質。 (二)婦科檢查所見:早期盆腔生殖器官多無明顯變化,子宮正常者占40%左右,合并肌瘤或病變至晚期,則子宮增大。絕經后婦女子宮不顯萎縮反而飽滿、變硬,尤應提高警惕。卵巢可正常或增大或伴
子宮癌有良性腫瘤的可能,這樣的話對于患病的人可以放心一些,對于患者肥胖,和疼痛,對于子宮癌的診斷誤差。不必要要查的很清楚,因為患者的子宮不會有病變,只有在晚期的時候會出現很惡性的結果,所以良性的腫瘤可以很輕松的治療。大家要舒心的面對子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