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隱球菌感染什么癥狀 葡萄球菌感染的癥狀
口腔念珠菌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種疾病的發生尤為常見。所以這種疾病應引起大家的重視。那么如果得病有什么癥狀?我們又可以用哪些藥物進行治療呢?
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屬引起的口腔黏膜急性、亞急性及慢性真菌感染,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
有研究報道,口腔念珠菌病人群患病率約為4.17%,在某些易感人群中其患病率更高。如在佩戴活動義齒的老年人群中患病率達44.3%,接受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中為52%,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為60%,而在干燥綜合征患者中的患病率則高達80%。
口腔黏膜念珠菌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白色念珠菌,念珠菌為條件致病菌,約有25%~50%的正常人口腔中攜帶此菌。念珠菌以芽生孢子型存在,呈橢圓形酵母細胞樣,并不致病。
但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影響下,白色念珠菌孢子可生出嫩芽,并逐漸向頂端延長,分枝,長成新的菌絲體而繁殖,導致感染的發生。
口腔念珠菌感染有什么癥狀?
口腔念珠菌病按期主要病變部位可分為:念珠菌口炎、念珠菌唇炎與口角炎、慢性粘膜皮膚念珠菌病。
1.念珠菌性口炎
(1)急性假膜型(雪口病):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的人,但以新生嬰兒最多見,發生率為4%,又稱新生兒鵝口瘡或雪口病。
(2)急性萎縮型:急性萎縮型念珠菌性口炎多見于成年人,常由于廣譜抗生素長期應用而致。應當注意的是,這種成人急性念珠菌性口炎可有假膜,并伴有口角炎,但有時主要表現為粘膜充血糜爛及舌背乳頭呈團塊萎縮,周圍舌苔增厚。
(3)慢性肥厚型:本型或稱增殖型念珠菌口炎,可見于頰粘膜、舌背及腭部。由于菌絲深入到粘膜或皮膚的內部,引起角化不全、棘層肥厚、上皮增生、微膿腫形成以及固有層乳頭的炎細胞浸潤,而表層的假膜與上皮層附著緊密,不易剝脫。
(4)慢性萎縮型:本型又稱托牙性口炎,損害部位常在上頜義齒腭側面接觸之腭、齦粘膜,多見于女性患者(有人統計女性戴上頜義齒者發病率為1/4,而男性為1/10)。粘膜呈亮紅色水腫,或黃白色的條索狀或斑點狀假膜。
2.念珠菌性唇炎
本病為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唇炎,多發于高年(50歲以上)患者。一般發生于下唇,可同時有念珠菌口炎或口角炎。
3.念珠菌口角炎
本病的特征是常為雙側罹患,口角區的皮膚與粘膜發生皸裂,鄰近的皮膚與粘膜充血,皸裂處常有糜爛和滲出物,或結有薄痂,張口時疼痛或溢血。
相信通過以上內容大家對口腔念珠菌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平時要注意個人衛生的提高,要避免與不潔的動物或者食物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