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脊髓小腦共濟失調3型 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是什么病
本病的生化改變尚不明。有的病人有丙酮酸氧化的缺陷。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SCA)是遺傳性共濟失調的主要類型,其共同特征是中青年發病。血管病、占位病、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和共濟失調,經CT掃描證實排除其他累及小腦及腦干的變化。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具有遺傳異質性,最具特征性的基因缺陷是擴增的CAG三核苷酸重復編碼多聚谷氨酰胺通道,該通道在功能不明蛋白和神經末梢上發現的P/Q型鈣通道αDA亞單位上;其他類型突變包括CTG三核苷酸(SCA8)和ATTCT四核苷酸(SCA10)重復序列擴增,在許多病例中這種擴增片斷的大小與疾病嚴重性有關,且年齡愈小,病情愈重。SCAs基因突變改變蛋白的性質,實質無法被正常加工,異常加工的片斷與一種參與非溶酶體降解的缺陷蛋白泛素結合,共同以蛋白酶體的符合體形式轉運至核內,推測這種核內蛋白聚集可影響細胞核的功能。每種SCA亞型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體,有不同的大小和基因突變部位,例如,SCA1基因位于染色體6q22-23,基因組跨度450Kb,cDNA長11Kb,含9個外顯子,編碼816個氨基酸殘基組成ataxia-1蛋白,該蛋白位于細胞核,CAG突變位于8號外顯子,,擴增拷貝數為40-83,正常人為6-38。SCA3(MJD)是我國最常見的SA亞型,基因位于14q24..3-32,至少含4個外顯子,編碼960個氨基酸殘基組成ataxia-3蛋白,分布細胞地中,CAG突變位于4號外顯子,擴增拷貝數為61-89,正常人為12-41。盡管SCA有共同的基因突變機制,導致各亞型臨床表現雷同,但仍有差異,如有的伴眼肌麻痹,有的伴視網膜色素變性,病理損害部位和程度也不相同,提示除了多聚谷氨酰毒性作用外,其他因素可能也參與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