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休克的分類和臨床表現 休克的分類及治療原則
休克是一種急性的綜合病癥,由于各種強烈的致病因素,使得機體循環功能急劇減退,微循環灌流嚴重不足,以至于各個重要的器官機能,代謝發生了障礙。全身的血流量減少,微循環障礙,全身各個重要器官缺氧,就是器官的得氧量失衡。以下是休克分類的介紹,主要是按病因和休克的起始環節來分類的。
按病因分類1、出血性休克
鑒于肝、脾破裂,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食管、胃底靜脈曲張靜脈破裂通常迅速失血超過全身百分之二十約>800ml時即出現休克,如出血速度慢,在數天雖失血1000ml,也不一定發生休克。
2、感染性休克
多繼發于革蘭陰性桿菌為主的感染,如急性腹膜炎、膽道感染等。感染性休克分為高排低阻型與低排高阻型兩型。患者皮膚濕冷發紺,又稱冷休克。
3、心源性休克
由于心泵衰竭,心輸出量急劇減少,血壓降低;微循環變化的發展過程。基本上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相同,但常在早期因缺血缺氧死亡;
多數病人由于應激反應和動脈充盈不足,使交感神經興奮和兒茶酚胺增多,小動脈、微動脈收縮,外周阻力增加,致使心臟后負荷加重;但有少數病人外周阻力是降低的(可能是由于心室容量增加,剌激心室壁壓力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心血管運動中樞的抑制);交感神經興奮,靜脈收縮,回心血量增加,而心臟不能把血液充分輸入動脈,因而中心靜脈壓和心室舒張期末容量和壓力升高;常比較早地出現較為嚴重的肺淤血和肺水腫,這些變化又進一步加重心臟的負擔和缺氧,促使心泵衰竭。
4、過敏性休克
5.創傷性休克
6.神經源性休克
7.血流阻塞性休克
8.內分泌性休克
5、神經性休克
由于內臟受到牽拉引起。按休克的起始環節分類
正常時保證微循環有效灌注的基礎因素包括三方面:足夠的循環血量、正常的血管容量、正常的心泵功能。
1.低血容量性休克見于失血、失液或燒傷等,血容量減少導致靜脈回流不足,心輸出量下降,血壓下降,由于減壓反射受抑制,交感神經興奮,外周血管收縮,組織灌流量進一步減少。
2.血管源性休克休克時,由于組織長期缺血、缺氧、酸中毒和組胺及一氧化碳等活性物質的釋放,造成血管張力低下,加上白細胞、血小板在微靜脈端黏附,造成微循環血液瘀滯,毛細血管開放數增加,導致有效循環血量銳減。
a、過敏性休克:屬于1型變態反應。發病機制與IgE及抗原在肥大細胞表面結合,會引起組胺和緩激肽大量入血,造成微動脈擴張,微靜脈收縮,微循環瘀血,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
b、感染性休克:常伴敗血癥。
①高動力型休克:由于擴血管因子作用大于縮血管因子,引起高拍低阻的血流動力學特點。
②低動力型休克。
c、神經源性休克:由于麻醉或損傷和強烈的疼痛抑制交感神經縮血管功能,引起一過性的血管擴張和血壓下降。
3.心源性休克
低動力型休克:發病中心環節時心輸出量迅速降低,血壓可顯著下降低。
①低排高阻型:是因為血壓降低,主動脈弓和頸動脈竇的壓力感受器的沖動減少,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經傳出沖動增多,引起外周小動脈收縮,使血壓能有一定程度的代償。
②低排低阻型:這類病例是由于心肌梗死面積大,心輸出量顯著降低,血液瘀滯在心室,使心室壁牽張感受器受牽拉,反射性地抑制交感中樞,使交感神經傳出沖動減少,外周阻力降低,引起血壓進一步減少。
以上表述了休克分類的介紹,希望你對休克的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發生休克時,應該及時搶救,避免錯過搶救的最佳時期。得不到及時的搶救,很可能發生死亡。